果蝠.植物.人类

上图:(在经济果园中,被网粘住的棕果蝠)

【文/ 唐占辉  图 /Alice C. Hughes】

2004年夏初,我有幸来到了西双版纳——这个除海南之外,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仍覆盖着较大面积热带森林的地方。到这里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对象是一类特殊蝙蝠,俗称果蝠。西双版纳是我国果蝠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这里分布有多种果蝠,包括棕果蝠、犬蝠、大长舌果蝠、安氏长舌果蝠和抱尾果蝠等。
顾名思义,果蝠主要是以果实为主要食物的蝙蝠,有些种类也取食花蜜、花粉等,它们利用敏锐的嗅觉和视觉寻觅食物。果蝠在形态上较易识别,它们长着一双大眼睛,吻部和鼻子比较突出、鼻孔管状、耳朵椭圆,与其它食虫蝙蝠有着明显的区别,如食虫蝙蝠鼻子形态复杂,有与耳朵相连生长出来的像“小耳朵”一样的耳屏等。果蝠是主要生活在森林里的一类哺乳动物,有的种类也在山洞里栖息,白天一般倒挂在栖息地睡觉,夜间出来活动,某些种类习惯群居生活,它们的家庭成员有时候达到几百只甚至上万只。
——独特的身体结构

果蝠有着像“狗”一样的头,眼睛较大、灵巧而可爱;有着一双健壮的带弯钩的后爪,在休息的时候正是利用这双钩子一样的后爪把自己倒挂起来,它们的后爪承重能力很强,单单一只后爪就可以承受全身的重量,当果蝠在吃东西的时候,往往只用其中的一只后爪来单独担负着全身的重量,而另一只爪子用来帮忙吃东西!它们的后腿肌肉也相当发达,当想要从倒挂状态起飞的时候,它们会利用强有力的后腿把自己的身体撑到一定的角度便于起飞,然后才展开双翼飞走。这些毛茸茸的、可爱的小动物有着特殊的翼膜,从前臂到尾部连接全身,这性能卓越的翼膜,居然和人类的手掌是同样的结构,长而结构精密的骨头从与身体连接的翼臂,一直延伸到整个翼的前端,成为翼膜的生长支架。除了大拇指,果蝠的其他指头都是有翼膜相连的。那个被“解放”出来的大拇指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装饰,可事实正好相反,这个指头的作用可是举足轻重的。曾经有人问过我,果蝠既然是倒挂姿势,那它们排便时岂不污染了它们的身体?原来,当果蝠想要方便的时候,它就会借助大拇指的力量从倒挂的姿势恢复直立,像吊双杠的姿势那样排泄完了,然后一个空中反转就又恢复到原来倒挂的状态。
果蝠有着特异的嗅觉系统,能准确的辨认差异极小的化学气味物质,通过对周围环境信息的接受从而得到食物信息,通过辨认不同个体的气味信息从而作出相应的反应。果蝠身体的不同部位会有某些特殊的腺体,或者是充当腺体功能的特化的相关组织,例如简单的毛发囊特化形成的具腺体功能的组织。它们分泌的化学物质一方面起润滑毛发和翼膜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相互间交流的作用。许多果蝠会产生特异气味的信息物质,这些信息物质为果蝠个体和种群间的辨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上图:(可爱的犬蝠)
——特殊的取食本领

果蝠在取食时通常联合它们灵敏的视觉和敏锐的嗅觉去判断、定位食物资源。而且,它们能非常准确地辨别果实的成熟程度,只有成熟的果实它们才吃。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这些在栖息地呆了一整天的果蝠便迫不及待的飞出来搜寻食物,它们像“侦察机”一样对飞行范围内的食物资源搜查,一旦发现食物目标,它们就准确地飞到食物旁边在空中叼走果实,或者着陆于果实旁边的树枝上,然后伸出前端的爪子再加上尖利的牙齿,采摘果实。果蝠的戒备性很强,它们通常采摘果实后立即飞离母树到其它安全的地方去慢慢享用。
果蝠与其它哺乳动物明显的一个区别是:它们在进食果实的时候,通常只是吸食里面的高能量的液体,一些小的种子,比如榕树的种子,也会随着液体被吞下;而把大的果核和纤维高的果皮等不好消化的部分嚼成一个个小团吐出来。为此,曾经人们误认为果蝠没有肛门,它们是通过口腔排泄的!而事实上,果蝠吐出的是果渣,并非排泄物。果蝠的食量相当大,如果食物充足的话,它们会贪婪地去取食,一个晚上可以吃掉相当于它们体重甚至更多的果实。这些可爱的家伙有着极其高效的消化功能,它们能把吃进去的东西在半个小时左右排泄出来,而且它们排泄的粪便中往往含有许多活性的种子,随着果蝠的飞行,这些种子得到了有利的、远距离散布。
——果蝠与植物:协同进化?

果蝠取食植物的果实、花粉花蜜,植物则在不同程度上依赖果蝠传播花粉和散布种子,特别是在热带雨林里,二者的互利关系尤为明显。果蝠能夜间飞行,体型较大,相对于昆虫和鸟类,果蝠可以把较大的水果(种子)和更多的花粉传播到更远的区域。由于果蝠倾向于取食成熟果实且迅速排泄,被排泄的种子仍然具有活性,甚至种子的萌发率要高于那些没有被果蝠取食的成熟果实中的种子。
就这样,果蝠与植物维持着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有些植物的花专门夜间开放,而且释放出强烈浓郁的味道,同时产出最好的花蜜让果蝠来享用。果蝠用它们长而带毛刺的舌头卷起来吸食花蜜或把花蜜刮出来的时候,花粉同时也附着在它们的毛上。当它们在林间飞来飞去的时候(它们中有一些种类夜间会飞行几十英里),就完成了植物间的异花授粉,完成了基因交流,保证了森林的繁茂与茁壮。
同样,植物专门为果蝠准备的果实也具有特定的特征,这些特征似乎专门为果蝠所进化,利用果蝠来传播它们的种子。我在西双版纳研究了一种桑科的植物——光叶桑,这种植物的果实成熟以前和成熟时颜色变化较小,但是成熟后会发出浓烈的香味,在几百米以外都能闻到。因为鸟类一般是靠颜色(黑色或红色)分辨果实的成熟,光叶桑似乎看不上鸟类,在果实成熟的时候仍然维持原来的颜色,但发出清香吸引果蝠前来取食——因为果蝠较强的飞翔能力,能把种子带到较远的地方,而不像鸟类那样通常原地取食。关于果蝠与某些植物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协同进化关系还需要深入的研究,但很多植物与果蝠之间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和明显的互利特征已经得到了证实。
——人类与果蝠的冲突

曾经,繁茂的森林为成群迁徙的果蝠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在消耗完某一片森林的食物之后,果蝠就会离开那里,飞往新的林地。可是现如今,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森林的破坏或毁灭,使得果蝠栖息地逐渐减少,食物资源也在锐减,因此在自然界食物枯竭的季节里,它们不得不飞到人类的果园里偷食经济水果。
近年来,除了西双版纳,我们在广西、广东调查时,也发现了这类现象,果蝠对经济果类造成的破坏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果农的收入。因此,果农们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去对付果蝠,如利用强光照射、在果园里挂扩音器等,但这些方法通常只能管一两天,果蝠就很快识破了人们的“伎俩”,竟倒立在灯架或扩音器上休息了。渐渐地,人们则开始使用更狠的手段来对付果蝠,挂电网,喷农药等,结果大量的果蝠被活活电死或毒死。
事实上,在果蝠取食花蜜和花粉的植物中,有许多是重要的经济植物物种,例如美人树(Ceiba pentandra), 榴莲(Durio zibethinus)等,这些植物每年给人类带来数以千万计的财富。如果为这些植物传粉的果蝠物种消失或灭绝,这些经济植物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人类将损失更多的财富。而在我们人类社会出现之前,果蝠等野生动物早已在自然界安居乐业了,现在是人类先侵占了它们的家园,果蝠到了无处可躲的地步了才出来采食人类的水果。因此,如今最为紧迫的行动是让人们认识到果蝠的重要性以及果蝠与人类冲突的根源,认识到果蝠是生态系统中一个“关键种”,果蝠数量的减少将严重影响整个森林系统的稳定,影响人类自身的发展。

作者简介:唐占辉,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进化生态学研究。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