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茶马古道的第一古镇

赵金丽 文/图

很久很久以前,有条成精的花蛇盘踞在一座山高林密的大山上,它吞食人兽,贪恋女色,无恶不作。有一天,花蛇精抢了勐惟迪哈王国的公主,还缠住了龙宫的龙女(亦称美女蛇)。于是,国王征集天下武士营救公主,并承诺谁能战胜花蛇精救出公主,就招谁为驸马。在无人敢主动营救的情形下,年轻勇敢的猎人罕伦主动上阵,带着宝刀宝剑领着一帮武士,一路披荆斩棘,与花蛇精勇猛搏斗了七天七夜,终于处死了花蛇精并将公主救出山洞。

然而,诚实的罕伦却遭到几个武士的暗算被困在洞中,他只得在深洞中继续寻找出路,没想竟遇到被困的美女蛇,美女蛇获救后帮助罕伦回到了勐惟迪哈,终于罕伦与公主重逢,结为夫妻。

傣家人为了感谢美女蛇让勇敢的罕伦找到幸福归宿,从此将这片“美女蛇住过的地方”称为易武。

一直很想去看看易武,这个传说中美丽的地方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无数游人、茶客为之沉醉?昔日茶马古道在这里如何倾诉它曾经的辉煌?几经世事沧桑,今天的易武又在展望什么?带着些许疑问和期待,我们踏上了易武的探访之旅。

偶遇

我们刚下车不久,在易武街上遇到一位刚刚从茶园摘茶归来的老妇人。她背着个大箩筐,里面装满了新鲜的茶叶,上面盖了块白布以避免阳光的直射。她说她家就在古镇的脚下,可以去她家喝喝茶。于是,我们就随着这位妇人穿过幽深的巷子,走进一座青砖老宅。

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易武四合院,青砖墙,黑瓦,屋檐下的木雕雕工精细、别具一格。院子正面朝东,共两层,下层住人,上层囤积茶叶(后来问房子的主人才知道,易武雨水多,易潮,茶叶多放二层),一侧是厨房,另一侧放了做茶的机器以及炒茶用的灶。环视院子一周,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长在瓦砾上的那些野草,看似艰苦的环境,生命力却依然那么顽强,傲然挺立。

妇人的老伴刚从地里回来,身上的汗还没干,见我们来了赶紧拿出凳子请我们坐。“这房子啊,很多年了,具体多少年我不清楚了,反正我爷爷就住这里了,怎么着也一百多年了吧。”妇人的老伴向我们解释。“我们祖籍是石屏人,这里很多都是石屏那边过来的,那时候易武旺盛呢,我们石屏人就是来‘奔茶山’的,这房子应该就那时候盖的”,妇人的老伴继续补充说。

不能说的秘密

妇人正忙着将采回来的茶进行摊凉,我们跟着去瞧新鲜。这是典型的人工密集种植的大叶茶,俗称台地茶。见她将大箩筐的茶分成两份,放在不同的簸箕上,一份放在阳光下直接晒,另一份则放在屋内阴凉。我们好奇的追问缘由,妇人说,晒干的是用来做传统的普洱七子饼,阴干的是要做一种叫“月光白”的茶。关于“月光白”之前也略有耳闻,其茶料多采老树春茶中的一芽一叶,选茶精细,将刚采摘的新鲜嫩尖放置于土基房内,夜间在月光下自然发酵而成,其间不得见阳光;因为它的形状奇异,一面黑,一面白,犹如月光照在茶芽上,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月光白”。据说这种茶无论外形还是滋味集阴柔气于一体,深受都市女士的喜爱。当我继续追问这“月光白”怎么做的时候,妇人很敏感的笑了笑,没有回答。心想,估计这就是做茶者“不能说的秘密”吧。

驿道沧桑

妇人和她老伴还没吃午饭,我们也不好逗留,想着找个安静的地方住下,然后去看看古镇和古道。他们为我们指引了住宿方向,还一再嘱咐我们,晚上他们儿子会回来,一定要来家里喝茶。

来之前,我曾经无数次遐想茶马古道的样子:那应该是一条条幽深、非常险峻的古道,古道两旁山山是茶林,村村是茶农,沿途牛队、马帮和商贩络绎不绝,铃声、吆喝声、牛马咆哮声不绝于耳,“茶马路上马铃欢,马帮伴着赶马郎。阿妹莫嫌马屁臭,泡泡马屁贡茶香”情歌对唱此起彼伏……

整个古道顺山坡而建,像个马鞍似的架在一座小山梁上,“马鞍”的一头是茶马古道的源头,“马鞍”的那一头便是古道延伸的方向:去思茅(今普洱市)、普洱(今宁洱镇)经中甸进西藏?去普洱转昆明进北京?去老挝、越南进香港?去缅甸到东南亚各国?或许,在数十年前至数百年前的那个鼎盛时代,每一个方向都有可能,每一个方向都繁荣至极!古道均以大青石头或青石板铺设,这些数百年前就留下的遗迹,镌刻了不同马匹或其它牲畜的足印,或大或小,或宽或窄,或深或浅。古道两旁的同兴号、同昌号、福元昌、车顺号等昔日名扬四海的茶庄老宅似乎还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马鞍”的最上头是块平地,平地有座新建的博物馆,这博物馆是整合了原有的石屏会馆、关帝庙而修建的,里面有块“永远尊奉”的石碑,记载了石屏茶商张应兆等人胜诉易武士官后立碑示案的过程。

醉茶

吃过晚饭,我们应老妇人及其老伴之约,去他们家品茶了。大哥(老妇人的儿子)已将茶具摆好,就等着我们的到来。

我们静坐在庭院小桌旁,静静品赏易武不同年代、不同品种的普洱茶,从当年滋味尚涩的春茶到2005年醇和的老黄片(黄片指较老的茶叶片,呈黄色)、再到2000年极其醇厚、柔和的春茶,犹如一个少女走过青涩的豆蔻年华一步一步向成熟迈进,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回味无穷。

品茶期间,老妇人开始准备柴火对上午采摘的茶叶进行杀青(所谓杀青,是指将采来的新鲜茶叶,通过在锅中翻炒让茶叶丧失部分水分,挥发低沸点的芳香物质,从而达到除去新鲜茶叶的青涩味)。火候、翻炒力度、时间,全属手工制作,全依经验来掌握。我们在一旁看着,炒完后学老妇人如何揉茶,揉茶片刻,手留余香。老妇人告诉我们,揉好的茶放太阳下晒干,就成了毛茶,可以储藏也可以用来做茶饼或茶砖了。

易武古镇的夜很安静,静得只听得见远处家犬空灵的吠声。于这般古老的四合院,在昏黄的灯光下,顶着夜空繁星点点,我们与老妇人的家人围坐一起品普洱茶,聊易武、聊普洱茶、聊人生,此情此景,让人迷醉,不知不觉中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原来,茶也会醉人。

探花蛇洞

本来打算第二天上午去看古茶园,但天公不作美,早上起来就一直下雨,还特别冷。据说去古茶园的路不好走,我们临时决定去探探附近的花蛇洞。

所谓花蛇洞就是传说中那条无恶不作的花蛇精盘踞的洞了。这是一个长约40米的天然溶洞,最高约达七、八米,最低约一米左右。导游大哥说,这种洞在易武很常见,当地都称作“落水洞”。据相关资料介绍,落水洞是因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开始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而后在雨水和崩塌岩体等的不断冲击下,通过对洞壁四周不断磨蚀而逐渐形成。

刚走进洞内,顿感阵阵阴凉,似乎那条花蛇精的妖气还在洞中游荡,不免有些毛骨悚然。整个洞非常安静,偶尔听到雨水敲击岩石的声音,滴滴—答答,和着我们这行人深深的呼吸声,奏响了我们此行唯一的“进行曲”;洞内曲折回环,刚刚走过空旷平坦的一段,继而开始侧身移步于狭仄的洞隙,更多的时候却只能学习我们人类的原祖—用四肢缓慢爬行。稍不留神,“砰”的一声又和洞顶亲密接触了。我们足足用了半个小时,终于连滑带爬“走”过了这40米!

当我们准备出洞口时,洞壁上红色的摩崖石刻立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这是清末中法堪界当事人黎肇元(号寿昌)所作之诗词。甲午战争失败后,法国人强迫清政府割让勐乌和乌勒(西双版纳也称十二版纳,勐乌和乌勒是其中一版纳,与老挝接邻)两块领土,而黎肇元作为清政府任命的中法勘界委员,与法国代表谈判。他本人并不想割让领土给法国,但在清政府“固邦交”的强势指令下,他只得退步,勐乌和乌勒最后被划分法属老挝。黎肇元最后成了“卖国贼”的替罪羊,内心苦闷至极,游花蛇洞时题词一首,表达了他对国弱贫疾、难御外侮的悲痛之情。

另外,洞壁上还有清末官员许台身、清末文人许子衡和1937年时任镇越县县长的赵思治等所作的诗词,无一不透露出他们在那个动乱年代忧国忧民的心情。

寻古茶园

下午,雨终于停了。我们决定去落水洞、麻黑等地寻访古茶园。

因路途较远,我们一行5人分别乘坐两轮和三轮摩托,浩浩荡荡的向古茶园的方向驰骋而去。

离开镇子没多远,坐在车后的我们明显感到强烈的颠簸,原来我们已经上弹石路了。弹石路是很具云南特色的一种路,路面均有碗口大小的石头铺成,在云南山区很常见。据说,以前云南的山上只有土路,交通极其不便,一下雨就更是寸步难移。后来,人们想到当地的石头取材方便,不如用石头铺路面。但是,究竟这石头取多大才合适呢?就在人们为石头大小争执不休的时候,有人提议做成糖砣子那般大小。原来,云南多数地方都种甘蔗,当地人自己做糖,一般糖汁都倒进瓷碗里,凝固后就成了日常生活用的红糖砣子。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后来,当地人都管这种路为“糖石路”,渐渐的就谐音为“弹石路”。

我们还在沉浸在“糖石”急剧波动的节奏中,摩托突然刹车,到落水洞了。开摩托的大叔告诉我们,这里已经是古茶园了,那棵将近800年的易武茶树王也在这里。我们循着大叔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丛一丛的矮茶树,树高不及2米,稀稀的散落在一片片树林里,全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种虬枝盘曲古树的影子。“别看这些树不高,至少都有100多年了,因为先人们曾经修剪过,所以都不高。”大叔边走边对我们解释。

离开落水洞,我们继续向麻黑的方向前进。一路过来,发现从落水洞到麻黑基本都是大叔所说的矮化古茶园。那些经过人工修剪的百年茶树散落在密林中的某块荒地,与周边或其上方庇荫的树木一同生长,悠然自得。

“这种散生的茶园大概有多少亩?”

“不知道,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很多了,房前屋后到处都是。”

“那这些茶树为什么要修剪这么矮呢?”

“这几十年普洱茶也不出名,都砍茶树剪树枝种庄稼呢。最近几年这茶好卖,尤其是我们麻黑的,都是大树茶,人家都来抢着买,都不舍得砍,也不舍得修了。”

 “今年普洱茶价普遍都不好,很多地方的茶农都卖不出去茶,你们也是这情况吗?”

“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是大树茶,是生态茶,不打农药呢。价钱还可以,也好卖,好多人来我们这收茶。”

我们走进麻黑一户茶农家,边喝茶边聊天。从主人家悠闲的表情看得出,作为麻黑人他们是很骄傲的,因为祖辈给他们留下了百年古茶园,在追求生态茶、大树茶的今天,他们的生活可谓殷实。

参观茶作坊

从古茶园回来后,我们又在古镇周围转了一圈,走进一家正在加工做茶饼的作坊。茶商从茶农那收来的毛茶料拿到作坊中进一步加工成传统的圆饼茶,即人们常说的七子饼。称茶,蒸茶,装袋,石磨压饼,摊晾,作坊内每个人分工精细,紧张有序,不一会功夫100多公斤的毛茶全都变成357克的圆饼,整整齐齐的放在摊晾架上等待包装。

易武镇上几乎家家都做茶,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手工茶作坊,另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茶厂。可惜的是,这些现代化管理的茶厂,因普洱茶市场不景气几乎都关门了,如今空留厂房在茶乡,看普洱茶潮起潮落。

后记

当我们背起行囊准备离开时,突然感到有种深深的不舍。转身回望,茶乡还是那个茶香飘十里的茶乡,古镇还是那数百年前的古镇,只是,今天的易武过往行人已不再如织,街道两旁的宾馆饭店也似乎冷淡了很多,空空的厂房也在静静等待主人的呼唤。喧哗过尽,易武开始冷静了。如果说上世纪初易武从繁荣走向衰落源于战争与动乱,那么近十年来易武从被挖掘到抬升为普洱茶品质地的至尊地位再到今天的冷淡,又是谁在背后主使的呢?易武在思考,易武人也在思考。

车开出了易武街,那块鲜红的标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茶乡人民欢迎您!

小知识: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 Kitamura)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两个系列:直接再加工为成品的生普和经过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现改名为宁洱)县集散,因而得名。,图为普洱茶茶花。

小知识:七子饼茶又称圆茶,是以普洱茶制成的紧压茶。七子饼茶外形美观,为圆饼形,酷似满月。每片圆茶直径20厘米,中心厚度2.5厘米,边缘厚度1厘米,净重357克(古制约7.7两),传统包装中每七饼圆茶为一个包装,故称“七子饼茶”。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月圆人圆,圆圆满满。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