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花开——毕业生在热带雨林的故事

殷谷丽 文/图

下午就要道别

仿佛还在昨夜

细风、绿水、凉亭间徘徊

万般思绪萦绕不绝

遐想着多带走一些回忆

遐想着前方的阳光与彩虹

那是一个意气奋发、浓墨飘香的时代

那里有共处一室谈天说地的兄弟

那里是知识和理想的科学殿堂

那里是江水环绕、郁郁葱葱的欢乐宝岛

那里播下了我们多少狂热的梦

那里撒下了我们多少欢声笑语

我要把她留在照片里

我要把她收在熙熙攘攘的回忆里

离别的伤感压不住放飞的冲动与喜悦

我们的心已装下了整个世界

我们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懵懵懂懂

早已开始把未来品尝

开始的慌张和兴奋总是难以言述

开始的步伐也总是带着忙乱和畏惧

开始了,就是对理想一个认真的交代

其实,我们已经行走在绿色的田野上

从入园那天起,就决定了我们在葫芦岛(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生活主旋律是科研工作。选题的时候,其中有一项课题研究是关于省藤(Calamus)的,当时我并不知道省藤是什么,但是听说需要野外出差,无知的恐惧丝毫掩盖不了拥抱大自然的冲动,所以,我毫不含糊地选了这个课题。从此,两年的研究生生活画卷就围绕着省藤慢慢展开了。

当时,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学会如何鉴别省藤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于是,在导师的指引下,我去图书馆查阅《中国植物志》、《西双版纳高等植物名录》等专著,阅读国内外有关省藤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的文献。慢慢地,开始有点按图索骥地去棕榈园鉴别省藤种,去向这方面的专家请教、学习。就这样,我逐渐了解了大部分省藤的生理生态特征,掌握了很多棕榈植物的鉴别方法,同时,对棕榈藤的背景知识有了一定认识。

被称为“绿色金子”的棕榈藤是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的攀援带刺植物,全世界约有600余种,我国有40多种,隶属于省藤属(Calamus)、黄藤属(Deam onorops)和钩叶藤属(Plectocania),其中某些藤种质地柔软、抗弯抗拉而成为编织和家具制作的天然材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有的藤茎嫩梢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所以,棕榈藤成为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重要的经济植物之一。

然而,目前世界上所用的棕榈藤加工原料主要来自于天然资源。尽管棕榈藤利用历史悠久,但长期未受到林业部门的重视,再加上因原料需求日益增加而进行掠夺式的采伐利用,棕榈藤赖以生存的热带雨林不断减少,野生棕榈藤资源急剧减少,有些优良藤种濒临灭绝甚至消失,棕榈藤这才逐渐被东南亚国家所重视,于是,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纷纷开展了关于棕榈藤的相关研究。我的硕士论文研究内容最终确定为“省藤的光合特性与生长状况方面的研究”,研究材料选择棕榈藤中最大的一个属——省藤属,并选取在热带雨林中常见的版纳省藤(Calamus nambariensis var. xishuangbannaensis)、盈江省藤(Calamus nambariensis var. yingjianggensis)、多穗白藤(Calamus bonianus)、无刺省藤(Calamus inermis)和小省藤(Calamus gracilis)五种省藤幼苗为研究对象,其中前两种是中国特有的变种。希望通过此研究,能为省藤的大规模人工种植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缓解日益紧张的藤条原料供需矛盾,对恢复、保护热带雨林及棕榈藤资源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顺利开题了,我终于可以到野外开展实验了。实验地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北部山区,实验地附近居住的主要是瑶族,我每天就在瑶族农家吃午饭,一来二往,渐渐对瑶族民族文化有了一些认识。瑶族的家庭制度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可能正因如此,我每次去瑶族人家都看到瑶族妇女待在家里煮饭、带小孩,纺线、织布、做针线活等。她们的衣服颜色以黑色为主,远不及当地其它民族如傣族那么光鲜和华丽。同中国其它少数民族一样,瑶族人民也很好客,有一次,我在当地一农户家逗留片刻,向女主人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顺便和她聊了些家常。主人家生活条件很一般,没想当天中午女主人居然把家里仅有的一只用来下蛋的鸡宰了来招待我,当时,我被深深感动了,给她钱她还不要,只好临走的时候悄悄地往她衣兜里塞了点饭钱,换来的是日后她更热情的款待。

在野外实验期间,我亲眼目睹了热带雨林的变迁。2008年第一次去做实验时,曼燕村还是成片的山林,一年后再去时,那里除了被严格保护的国有林外,全都被砍得光秃秃的,正准备种上橡胶树。这些年,由于橡胶背后雄厚的经济利益驱使,人们纷纷砍林种胶,当地海拔500 ~ 800米的土地基本都用来种橡胶了,即使像曼燕村这样不适宜橡胶生长的生境(此处的海拔已超过1000米),种总比不种好,种上橡胶,坐等三五年就可以靠橡胶过日子了。在那些村民心里,琢磨的是怎样砍平山头,多种些橡胶,过上好日子;而在我眼里,看到的是光秃秃的山坡、尘土飞扬的乡间小道,以及干涸的泉水。

回首再望,野外出差的日子更难忘的是实验的艰辛。同室内实验的可控性相比,野外实验有很多因子无法控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甚至是错误的结果。我以前从未接触过LI-6400光合仪,出差前也只是学习了几小时的操作方法,到野外去就碰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仪器稳定性的调试、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的正常与否、光合稳定的计数方法等等,这些只有靠操作经验才能积累的常识,却给我带来很大的困惑。另外,野外选材也是一大难题,什么叫生境一致,长势一致的植物?看上去是一致的植物,测量出来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野外实验过程中,除了一个可以帮我提仪器的工人和一本厚厚的LI-6400使用说明外,没有帮手,没有老师可以请教,当时的那种无助和无奈,连欲哭无泪都无法表达。但是,这是我必须完成的工作,我努力告诫自己: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的眼泪只能留给软弱的人,我必需坚强面对这些困难,把这项工作完成。于是,在接下来的实验过程中,我认真研读LI-6400使用说明书,每天上午延长测量时间,理论上说的最佳测量时间在上午9:00 ~ 11:30期间,我从早上7:00 测到下午13:30半,如果遇到中午光照过强,植物出现光合午休时,实验也午休。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我终于可以熟练操作仪器,测出平滑的光响应曲线来了。回头看看,那台价值30多万的光合仪器,当时我是那么的小心谨慎,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最后一样对它操纵自如,顺利完成我的实验工作,得出的实验结果与当初的实验假设基本吻合:版纳省藤、盈江省藤、无刺省藤和多穗白藤在13% ~ 25%之间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并且在土壤水分适中,有基质含量高的环境下生长良好,可以在这样的生境下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种植。而小省藤由于自身生物学特性,即使在光照、土壤水分和养分适宜的环境下,生长也很缓慢。

我的实验于2010年的一月份全部做完了,紧接着就是忙着处理数据、写文章、投稿、写毕业论文、准备毕业。两年的野外工作让我变得更坚强、自信和独立。整个实验过程也给了我很多思考空间,比如,如何平衡保护热带雨林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之间的关系,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还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的认真投入和辛苦付出。而我自己的实验至今依然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省藤这种只有初生生长的藤本植物,导管最粗,水分运输距离最长,它是如何把水分从基部运输到一百多米长的顶端而不发生导管的破裂?如何协调水分运输与防止气穴化现象?假如发生气穴化现象,它是如何修复而不至于使整个维管系统崩溃、乃至植株死亡的?对于这些疑惑,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我想,不久的将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个谜将不再是科学之谜,而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常识了。只是现在,我们还在这条通往未来的路上……

作者简介

殷谷丽,女,云南曲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生态研究。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