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玛雅文明会用橡胶造“足球”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最新研究表明,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古文明早在查尔斯-古德伊尔偶然发明“硫化橡胶”3000多年前就制出不同特性的橡胶,其中一些弹性较大的橡胶或许同制作传说中的古代中美洲“足球”的橡胶相类似。

研究发现,古时候的橡胶制造者从橡胶树中获得橡浆,将其同从牵牛花藤蔓得到的液体混合,最终制得橡胶。牵牛花的藤蔓含有一种化学成分,能够增强固态化的橡胶的韧性。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按照不同的比例将两种成分混合制造橡胶,最终发现改变配方会制出不同性能的橡胶。其中一些橡胶弹性更大,这表明它们或许同制作传说中的古代中美洲“足球”的橡胶相类似。

据古玛雅文史资料记载,当时的“足球”游戏具有宗教意味,主要目的是祈福辟邪。古玛雅人举行的足球游戏最终会以人祭的形式结束,就是按照宗教礼仪将输的一方斩首。

改变不同成分的比例,还会制出更为耐久的橡胶,可以用于制作阿兹特克人所穿的橡胶凉鞋。这种橡胶凉鞋西班牙征服者曾有过描述,不过从来未被考古学家发现过。

据悉,按照1:1的比例混合牵牛花液体和乳液制成的橡胶弹性最大,而按照3:1的比例混合乳液和牵牛花液体制成的橡胶耐久性最好。

有关这一研究成果的文章将发表于下一期《拉丁美洲古迹》(Latin American Antiquity)杂志上。
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6/233972.shtm

科学家发现迷失世界 惊现长毒牙的青蛙和巨型老鼠

据英国《卫报》报道,一个由英国、美国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科学家组成的探险组,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太平洋小岛火山坑中发现一个“迷失世界”。他们在其中发现40多个新物种,包括有毒牙的青蛙、会打呼噜的鱼、巨大的老鼠以及像熊一样的小型生物。

据报道,这个火山坑深达1000米。自从巴萨维火山20万年前喷发后,这里就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环境,里面生活着各种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进化出来的生物。 

这些发现被看做是世界雨林生态物种多样性的证据,探险家们希望他们的发现将促使国际社会行动起来,共同保护类似的生态系统。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雨林正在以每年3.5%的速度被毁掉。

在五周的探险中,生物学家在这个3公里宽的地域发现了40多个新物种,包括16种青蛙、3种鱼、1种蝙蝠和1种巨型老鼠。其中,有种青蛙满嘴长满毒牙,而巨型老鼠则是世界上已有记录中体型最大的,此外还有极乐鸟等珍稀物种。主要的捕猎者是一种巨型蜥蜴,而这里的袋鼠生活在树上。

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5/231927.shtm

植物新物种命名试用网络版

最近,来自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Sandra Knapp突破传统,在《PLoS One》(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公布了其新发现的四种茄属植物。在生物分类学界内,这一将植物新物种命名的论文发表在纯电子版期刊的尝试尚属首次。此举为将来植物新物种的分类命名进入网络时代做了有益的尝试。

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新植物命名的正式公开需通过纸质论文的散播而非仅仅依靠网络传播。对此,Knapp表示,生物分类学家希望改革目前的命名传统,辅之以同行评审、存档以及电子版论文发表等手段。18世纪林奈创立现代生物分类学以来就将论文的公开发表视为黄金法则。

此次尝试代表着Knapp等着手实施植物新物种命名网络化的行动高潮。Knapp表示,为植物新物种命名意在使更多的人了解它,方便人们进行深入研究,而电子版刊物能将相关讯息更快捷地传播至全球,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而言更是福音,网络化能更好地弥补传统植物命名法则的不足。 同时,为了遵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Knapp将打印论文并将其副本邮送到哈佛大学标本馆、澳大利亚国家标本馆等10所植物馆中,以保证其对于四种植物新物种的命名获得认可。另外,《PloS综合》的出版商也为Knapp的效仿者制定了指南。

此次论文纯电子版辅助打印版的发行是Knapp等研究人员的过渡手段,从长远来看,他们还是希望现有的命名法则能被修订。2011年墨尔本将召开国际植物学大会,作为系统命名委员会的主持,Knapp将在会上提出这一提议。

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5/231901.shtm

现存唯一稀有侏儒狐猴群被发现

近日,世界上现存唯一的辛氏侏儒狐猴群(Sibree’s dwarf lemur)被发现,这类狐猴只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东部。

这接近一千只的狐猴是由来自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副研究员米歇尔•埃文(Mitchell Irwin)和来自德国哥廷根灵长目动物中心、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Antananarivo)、美国马萨诸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同事们一起发现的。

早在1896年,在马达加斯加就发现了这类狐猴,但是这种夜间活动的小侏儒狐猴在整个二十世纪都没有被研究过。后来,它们唯一的热带雨林栖息地被破坏,以至于科学家们无法得知这个种群是否已经在野外灭绝,或是成为了稀有物种。2001年,在一个热带雨林长期研究点建立后,埃文就第一次在马达加斯加京角亚里沃(Tsinjoarivo)观察到侏儒狐猴。2006年,埃文开始和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玛丽娜•布朗格(Marina Blanco)合作,她曾经在京角亚里沃许多研究站点捕捉过侏儒狐猴。这项工作使两个形态上有显著特征的侏儒狐猴浮出水面。更多的后续工作由来自德国灵长目动物研究中心的遗传学家林恩•格林菲尔德(Linn Groeneveld)完成,她确认了普遍存在的克氏鼠狐猴(Crossley’s dwarf lemur),被人遗忘的辛氏侏儒狐猴。 

 这项新的研究表明,这种神秘的狐猴和目前存放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唯一的辛氏侏儒狐猴标本很相似。遗传学分析结果表示,这种神秘的狐猴和其他已知种类相比截然不同。事实上,这个分析已经证实,从遗传角度来说,这是已知的四个侏儒狐猴种类中最独特,也最接近狐猴祖先的种类。

这项研究会在新一期《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杂志上发表。
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4/231002.shtm

Biodiversi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Xishuangbanna

Written by Anthony R. Ives

Throughout the world, we are losing biodiversity as the human population expands and material wealth places ever more demands on natural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losing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ethnic diversity as modern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act to homogenize cultural experiences.  Both of these patterns have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ir core, and the future cour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likely drive what happens to biological and ethnic diversity.  Although these patterns are driven by the same root causes and are therefore intertwined, they involv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ethical issues.  As I argue below, I think both biodiversit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need to be at the forefront of discussion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for different reasons.

The existence of pristine rainforest untouched by people is a myth.  Tropical areas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been inhabited for at least thousands of years.  Even the tropical forests of the New World, while sparsely populated when “discovered” by Europeans, had only recently been depopulated by the European diseases that swept through the New World faster than the Europeans themselves.  All tropical forests bear the signs of long-term human habitation.

But the impact of people on the rainforest is escalating dramatically.  This is caused by the growing human population in the tropics which exerts increasing pressure on rainforest resources.  Als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has created the motivation and power to change or destroy rainforests in unprecedented ways.  We are losing rainforest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the biodiversity they contain is threatened.

At the same time, the world at large is losing cultural traditions.  To take Xishuangbanna as an example, Xishuangbanna is occupied by 13 recognized ethnic groups, showing a diverse collection of language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These peoples have come from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since pre-historic times, and the hard mountainous terrain provided barriers that insulated ethnic groups from extern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pressures.

Xishuangbanna is experiencing ever more movement of people and ideas.  The migration of people from their homes in search of economic opportunities, and the influx of people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re breaking down the traditions that had remained intact due to the former isolation of villages (Figures 1, 2).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t the heart of loss of biodiversity.  Much of the Xishuangbanna rainforest has been cleared for farming and plantations.  The past 30 years has seen an explosion of rubber.  In this time, the amount of rainforest has decreased from 70% to less than 50% of the land area of Xishuangbanna, leaving rainforest in isolated, high-elevation, and steep-sloped patches (Fig. 3).  In addition to the elimination of rainforest, in some areas there has been an intensification of harvesting of forest products (for food and medicines) from the remaining rainforests both in Xishuangbanna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Fig. 4).  Greater mobility of products turns subsistence use of rainforests into harvesting for cash, with forest products transported for sale in regional markets.

Although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acts both biodiversi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these two issues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I think that humankind has an ethical obligation to preserve natural ecosystems, because with the power to destroy nature comes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it.  Therefore, nature preservation must be integrated in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become one component in improving the livelihoods of people.

The ethical issues surrounding ethnic diversity involve cultural self-determination rather than cultural preservation.  Cultures are dynamic, an expression not only of the traditions of a people but also their aspirations.  For cultures, I see an ethical imperative to protect people from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mposed cultural assimilation.  The USA, and even more recently Australia, had explicit programs to assimilate indigenous peoples into European culture, which is simply wrong.  Economic pressures, though not directed at breaking down cultural traditions, can nonetheless do so more effectively than overt assimilation programs.  Any discussion of economic develop must include issues of self-determination for individuals, families, communities, and ethnic groups.

Would a slowdow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save biodiversity?  For example, would a severe drop in international rubber prices lead to greater preservation of rainforests in Xishuangbanna?  The lesson from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s no.  In these regions, concern for conservation came af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strongest sentiment for conservation coming from city dwellers.  But development had already taken its toll on biodiversity.  In southern Wisconsin, USA, where I live, the natural vegetation is prairie, with tall grasses and other plants that used to grow to 2 meters tall and extend for hundreds of kilometers in all directions (Fig. 5).  The prairie soils, though, are the richest in the world, and these prairies succumbed to the farmer’s plow more than 100 years ago.  Our remaining prairie is all manmade – areas in parks or preserves that were planted and are now managed by people.  Conservation of prairies is not a possibility because they no longer exist; we need to restore them.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came only af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left people generally wealthy, with sources of income that do not require the consum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immediate surroundings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the huge impor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from elsewehere in the world).

Would a slowdow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erve cultural traditions?  Maybe, but maybe not.  Regardless of its effect on cultural traditions, an economic slowdown would not be good.  When I was with a colleague in northwestern Yunnan, I remarked on the beauty of a remote village we visited.  He responded “Poverty is never beautiful,” a lesson I will never forge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s.  Increased wealth provides not only increased material goods, but also improved health, education, and opportunities.  As a foreigner, I am fascinated with the cultural diversity of Xishuangbanna, and my appreciation is heightened by the loss of so many cultural traditions from my own ancestry.  However, the primary ethical guide for discussing traditional cultures must be cultural self-determin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essent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take numerous pathways, and different pathways will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If greater wealth can be brought to Xishuangbanna villages through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down or overharvesting rainforests, then pressure on the remaining rainforests would be reduced.  There needs to be an alternative to the Western pattern of increased conservation awareness only after there is little remaining to be conserved.  If greater wealth can be brought to Xishuangbanna villages without disrupting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through cultural swamping and economically driven migration, then people will be better able to determine their cultural fate. 

There is no easy and failsafe plan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and the rights of people for self-determination.  Nonetheless, Xishuangbanna is moving in a direction that makes these more likely.  There are two key ingredients.  First, there must be a nature reserve system that protects some of the remaining rainforest.  These cannot be just nature reserves on paper; protection of rainforests must be guaranteed through laws and enforcement.  Furthermore, public education about the value and fragility of tropical rainforests will increase public support for nature reserves.  While economic development might take some pressure off rainforests as a source of income, thereby helping with rainforest preservation, there will never be a substitute for strong, legally enforced protection of rainforests that must be the foundation of any conservation effort.

Second, contro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should be, at least in part, at the local level.  Allowing the wealth from resource development to be controlled at the village level will increase opportunities at home, thereby limiting the forced disruptions of traditions and families of the many ethnicities of Xishuangbanna.  In the USA, the last 4 decades has seen a resurgence of Native American cultur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self-determination.  Like the case of conservation in the USA, this is restoration of culture after it was nearly destroyed.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America and China are very different, and I don’t want to imply they are comparable.  Yet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due to cultural disruption and economic forces would be a loss not only to the people holding these traditions, but also the world at large.

Xishuangbanna possesses fantastic biodiversity and ethnic diversity, and as a foreigner I marvel at both.  Both will undoubtedly change in the future.  Whether these changes are good or bad depends in large part on the pathwa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iological preservation and the rights of people need to be key concerns in direc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shuangbanna.

ACKNOWLEDGMENT

Discussions with Vivian Fu, Zhuangfang Yi, Chuck Cannon, Jocelyn Behm, and Mary Ann Fitzgerald while I was writing this article taught me a lot, and remaining mistakes and misconceptions are the result of me not being a good enough student. I also thank Hong Jiang, Vivian Fu, Hong Zhou for aid in the translation. Finally, I thank Jinli Zhao for encouraging me to write this and providing her expert support.

生如夏花

卢洪健 /文

1

炎热不只是一种温度,蝉站在希望的枝头。在土里禁闭得太久,终究撕破了那片黑穹,歇斯底里地,哪怕仅仅为了发泄。没有一丝抱怨,亦非故作姿态,天生拥有那美妙的歌喉,和着这个季节里独特的言语,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居高声自远,跃上枝头俨然成了躁动的喇叭,催促人们准备丰收;静风的沟谷,嗓音清脆,不时提醒忙碌的胶农,暑酷热燥,多加注意。雨林深处,没有钢琴和吉他,要么独自敲打起那纤纤酥翼,演唱那首没有歌词的原始民谣,无需谱曲;要么一呼百应,瞬间便是一场激昂的大合唱,不用指挥,还挺和谐。

你用深情的呼唤,把芒果叫酸了,把菠萝蜜叫熟了……

也是你那绵延不断的音符,让年轻小伙的心在炎炎夏日无处安放。

“知了,知了”,哪会什么都知了,哪能什么都明白,林子小了你可觉得压抑?同伴少了你可感到孤寂?不过是喝高了吧,都说你是孤独的智者,我看难得糊涂一回也好。

艳阳虽好,却是信子般毒辣,嗓子喊破似乎也没能凉快一会儿,你便脱去外套。雨林里那群放学回家的孩子,好奇的捡起你那旖旎的外衣,这回母亲没有怪他们贪玩,因为在医疗一词还比较陌生的雨林人家,这玩意历来功不可没。徒劳恨费声,对你来说,也许是为了解脱,毕竟无奈总是太多。

萤火虫2

六月夏夜,热带雨林,虫在嬉戏,鸟在恩爱。萤火虫依稀在闪烁,我试图找寻那远逝的童年。

那只,好像曾在我家窗棂驻足,替我赶走睡前的害怕;那只,好像曾是草丛里的精灵,与我一起构思那稚嫩的诗句;那只,似乎是曾被我疯狂追赶,最后不敌我那新买的蒲扇,被囚禁在空寞的城堡;唯独没见那只了,那只曾被布鞋底在地上磨得支离破碎,而我,就是那个残忍的凶手。

“萤火虫啊,飞呀,飞到西来飞到东”,是当年外婆嘴里曲不成调的童谣,又像今时此地流浪者的安眠曲。注定了漂泊,苦苦的追寻,步子有些凌乱,家还不知在何方。夜变得浓起来,你那晶莹的火花,终究敌不过流星的璀璨,本来就不是为了炫耀光芒,只为让误入林子深处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只需多看一眼那闪闪的光,思维就能沸腾开来,就像童年里那双满是灵气的眸子,面对空灵的苍穹,也能盛满一罐童话。为了孩子的一个童话,你耐得住寂寞,从不融入闹市的灯红酒绿;你也从不偷懒,生怕湮灭了孩子的那份天真无暇,还得陪伴那些在黑夜里疯长的花草树木。

一只萤火虫,守住一片雨林;一只萤火虫,舞动一个夏夜。一只萤火虫,就是一个充实的童年;一只萤火虫,就是一个快乐的天堂。

荷花3

她是个美丽的女子,亭亭玉立,却是温文尔雅,似傣家女子那般柔美,亦不乏江南碧玉那股灵动。一把阔阔的伞,擎着一个永恒的承诺,任风雨飘摇,红颜苍老。

从来都是择水而居,不羡慕那望天般的树高,也不鄙夷那贴地的小草,她用一种恰当的高度,染一身扎眼的碧绿,无需浓妆艳抹,只要那独有的粉红一绽放,即可使群芳失色。

生如夏花,花瓣总会离开花朵,暗香涌动,撒了一池少女的心思;田田荷叶,绿水深处,莫名的相思,只能欲说还休。在水做的明镜前,不学水仙自恋,却也有些顾影自怜;微风拂面,波澜不惊,顾盼之间会不会也多看了几眼?

“中通外直,香远益清”,深埋浊世,依然自由呼吸,伫立清芳,何处惹得尘埃;新雨过后,水晶粼粼,落日余晖,光彩流转。也许,在千姿百态的雨林,她多少显得有些平庸,但那散发的气息,只有她这样超凡脱俗的女子才有,无人能及。

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是习惯了孤芳自赏,只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依然坚信爱情的童话,那么执拗。

风雨花4

山雨就要来了,风吹热浪翻滚,万物都显得焦躁,无处可逃,唯独你,孩子般的脸,满心欢喜:来吧,来吧,我想要怒放的生命。雨打风吹,多少叶败枝残,又多少花凋蕊谢,唯独你,像熊熊的火,开得狂欢烂漫。呵,就是你,风雨花。

大自然多情的手,把你裁剪得玉帘一样,还是粉红,但多了几分桀骜,加上油绿的映衬,便是一幅精美绝伦的水彩。生命是会唱歌的,尽管娇艳美丽很短暂。猛雨骤停,洪波隐去,芳容尽显,你并不羞涩,大大方方的开了一地,染红了整片的雨林,也染红了雨林人家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期望。

在傣家人的眼里,你是“神花”,是佛祖赐福的信物,是美好华年的寄托,来自心底的喜欢和崇拜,不带任何的牵强附会。在我的眼里,你还是“神话”,是那不惧风雨不怕风暴的歌者,是那生生不息积极轮回的灵音,没有蜉蝣朝生暮死的悲壮,也不像铁树千年守候的久远,你生如夏花,在属于你的季节开过一回,足以芬芳整个世界。 

每个人的心里都开着一朵风雨花,不是外表强大背后的内心脆弱,而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时的天塌不惊;每个人的心里也住着一个佛,不是鸢飞戾天飞扬跋扈般的走穴作秀,而是仰望夜空风生水起时的四大皆空。

风雨花,有风有雨才有花,有挫折有痛苦的生命才精彩,哪怕只是,生如夏花。

小注:

1蝉:即指蚱蝉,也叫知了,同翅目(Homoptera)、蝉科(Cicadidae),约1,500种。体长2~5公分,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蝉多分布热带,栖于沙漠、草原和森林;雄蝉的发音器在腹基部,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此外,蝉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蝉蜕有着丰富的药用功效。

2萤火虫:鞘翅目(Coleoptera)萤科(Lampyridae)昆虫的通称,全世界约200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萤火虫体内有一种磷化物-发光质,经发光酵素作用,会引起一连串化学反应,发出的能量90%变作光能。萤火虫发光的目的,早期学者提出的假设有求偶、沟通、照明、警示、展示及调节族群等功能;1999年,学者奈特等人发现,误食萤火虫成虫的蜥蜴会死亡,证实成虫的发光有警告其它生物的作用。在晋朝时,有家贫学子车胤,每到夏天,为了省下点灯的油钱,捕捉许多萤火虫放在多孔的囊内,利用萤火虫光来看书,后官至吏部尚书,这就是“囊萤夜读”的来源。

3荷花:睡莲目(Proteales)莲科(Nelumbonaceae)多年水生植物;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花期6~9月,每日晨开暮闭。“荷”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恶劣,灾害频繁没有动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生长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今天被称为“荷花”的那种植物就是当时经受住了大自然考验的植物之一。

4风雨花石蒜科(Amaryllidae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卵形,具淡褐色外皮;叶数枚基生,扁线形,浓绿色;花茎自叶丛抽出,顶生一花,粉红色。虽然风雨花的老家远在墨西哥古巴等地,但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也能见到它的许多兄弟姊妹;当地笃信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人民喜爱风雨花,崇拜风雨花,并把它当作“神花”,常常采来献给佛祖。

作者简介

卢洪健,江西修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森林水文方面的研究。

贫穷从来都不美丽——美国生态学家看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及传统文化保护

Anthony R. Ives 文/图   姜虹 /翻译

编者按

20101月至4月,Anthony R. Ives教授应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的邀请,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在此期间,Anthony R. Ives教授走访了西双版纳周边的村寨,作为一个异国人,他“由衷地赞叹西双版纳拥有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彩的民族文化”,然而,让他感到遗憾的是,西双版纳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逐渐被单一的橡胶园所代替,而其多彩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同化。什么原因导致这两者的变化?如何才能挽救这种濒临减少甚至消失的局面呢?“贫穷从来都不是美丽的”,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既能保护美丽又能拒绝贫穷呢?虽然Anthony R. Ives教授一再声称自己并非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学方面的专家,但他却在此文中,将这三者关系作了生动、详细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异国人对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建议和观点。

纵观全球,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物质财富越多地依赖于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也因现代通讯和交通的同化作用而逐渐消失。这两者的改变都无不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未来的经济发展只会加剧这种趋势。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有着相同的变化根源,并且两者相互影响,但从道德层面上讲,两者却存在根本的差别。正如我下文所述,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都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虽然究其原因不可一概而论。

对人类来说,那些人迹罕至的原始雨林只是传说而已,事实上全世界的热带雨林都有着漫长的人类居住史,少说也有数千年,即使美洲大陆的热带雨林也不例外。当年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时,那里还有稀疏的人口分布,但因麻疹、天花和其他欧洲传染病的肆虐,加之土著人对这些疾病缺乏免疫和治疗知识,他们的人口急剧下降。

 热带地区日益增长的人口越来越多地向热带雨林索取资源,雨林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经济的驱动和技术的革新让热带雨林的毁坏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全世界的热带雨林都在减少,雨林所孕育生物多样性也因此受到威胁。同时,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就拿西双版纳来说吧,它拥有13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传承了丰富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这些少数民族在史前就从大江南北迁徙于此,此起彼伏的大山环境阻断了外界文化和政治的冲击。现如今,西双版纳正经历着人口的流动和思想的变迁,人们纷纷远离家乡,寻找新的挣钱机会。人口的大量流动和通讯技术的发达,打破了因险峻山岳的阻隔而得以保存的传统文化格局。

经济发展是生物多样性丧失最重要的原因。西双版纳大部分的热带雨林已经被毁坏,变成农地和橡胶林,最近的30年间,疯狂的橡胶种植使这一地区的热带雨林所占面积从70%骤降到不足50%,残存的热带雨林支离破碎,被隔离在高海拔、高坡度的山地。雨林对当地居民来说是赖以生存的源泉之一,雨林的减少,使人们加紧了对西双版纳及周边地区残存雨林的资源(主要是食物和药物)采集,商品的快速流转也让更多的森林产品在区域市场买卖。

虽然经济发展同时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但从根本上说二者的保护方式相差甚远。我一直觉得保护自然是人类应尽的道德义务,既然有破坏自然之力,也该有保护自然之责。保护自然必须整合到经济发展中去,使其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道德层面上讲,民族多样性涉及更多的是文化自决性,而非文化保护。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体现着民族的传统,也传达着民族的愿望,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必须从道德上保护一个民族免遭直接或间接的文化同化。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尤其是后者,最近甚至制定了一个详尽的同化计划,企图用欧洲文化去同化土著居民,简直荒谬之极。虽然经济发展不会像这同化计划那么明目张胆,但它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力可一点也不差。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提到经济发展都必须考虑到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自决性。

减缓经济发展就能挽救生物多样性吗?譬如,国际胶价的大幅度下降是否可以促进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保护?欧洲和北美的教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起来后,才有了保护自然这一说,城市居民的保护意识表现尤为强烈,但此时的生物多样性已经为发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我居住的威斯康辛州南部,自然植被类型本为高草原,长满了2米高的野草和其他植物,周围延绵至数百公里。高草原的土壤是世界上最肥沃的,但早在100多年前这些土地就沦为农民的耕地,现存的草原全部都是人工的——公园或者保护区里人为种植和管理的草地。高草原消失了,保护已经无从谈起,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对它进行人工恢复。然而,在欧洲和北美,自然保护和生态恢复都是在经济发展起来、人们已经很富裕后才出现的,因为这时人们的收入来源已经不再依靠周边的自然资源消耗(尽管他们还在大量消耗从世界其他地方进口来的自然资源)。

减缓经济发展就能保护传统文化吗?这可不好说。且不论经济减缓后传统文化会受到什么影响,经济减缓本身就不能说是好事。曾几何时,我和同事去滇西北,当我沉醉于那些偏远山村的美丽时,他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贫穷从来都不是美丽的”。唯有经济发展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财富增长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变,还伴有医疗条件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其他机会的增加。身为异乡人,看到家乡那些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已经消失殆尽,我更加迷恋西双版纳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然而,我们在讨论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时,应首先注重其文化自决性,而经济发展亦不可或缺。

经济发展殊途多方,不同的发展途径对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大相径庭。试想在西双版纳的那些村落,如果致富不是依靠过度采集和砍伐热带雨林的资源,现存的热带雨林就不会受到那么大的影响。如果致富也不是靠背井离乡、抛弃自己的文化,家庭和社区的建构也不会受到干扰,人们就更能主宰自己的文化方向。西方国家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不能等到只剩下最后一点残存时才去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保护行动刻不容缓!

经济要发展,生物多样性要保护,民族自决的权利也不能损害,想几全齐美并非易事,但就西双版纳而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是很可能的。关键在于两点:首先是建立现存热带雨林的自然保护区机制。这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通过法律和其他强制措施来促使保护的切实有效,而且还要通过环境教育让老百姓认识到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从而更多地支持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虽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减轻对热带雨林资源的依赖,从而有助于雨林的保持,但就雨林保护而言,没有比法律强制更有力的其他措施了,这将是所有保护行动的基石。其次,基层社区应该对以资源消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具有自主权(至少是部分的),能够自我掌控本土资源带来的财富,才能增加本地的就业机会,并防止西双版纳众多少数民族的家庭和传统文化被迫瓦解。在美国,至少花了40年才让本土文化的身份认同和政治自决感得以恢复,这是在文化破坏得差不多了才去恢复的典型例子。当然,中美传统文化的历史迥异,我并不是要将两者相提并论,但文化分裂和经济驱动所导致的传统文化流失,不仅是传统文化拥有者的损失,也是整个世界的损失。

生在异国,我由衷地赞叹西双版纳拥有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毫无疑问这两者都在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好是坏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模式,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居民权利的保障应该是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致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我曾与付咏芹、依庄防、Chuck Cannon、Jocelyn Behm和Mary Ann Fitzgerald讨论了文中一些观点,感谢他们的指导和建议,如有错误和误解,纯属我个人学习不够。另外,感谢姜虹、付咏芹和周宏对翻译稿的翻译和校正。最后,也感谢赵金丽编辑鼓励我撰写此文,并为此文提供专家修改建议。

作者简介

Anthony R. Ives教授现就职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昆虫学系,从事群落生态学、种群生物学、生物演化及动物行为学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Science、Ecology Letters、Ecological Monographs、Ecology等著名杂志发表三十余篇高水平论文。

英文原文:

Biodiversi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Xishuangbanna

那时花开——毕业生在热带雨林的故事

殷谷丽 文/图

下午就要道别

仿佛还在昨夜

细风、绿水、凉亭间徘徊

万般思绪萦绕不绝

遐想着多带走一些回忆

遐想着前方的阳光与彩虹

那是一个意气奋发、浓墨飘香的时代

那里有共处一室谈天说地的兄弟

那里是知识和理想的科学殿堂

那里是江水环绕、郁郁葱葱的欢乐宝岛

那里播下了我们多少狂热的梦

那里撒下了我们多少欢声笑语

我要把她留在照片里

我要把她收在熙熙攘攘的回忆里

离别的伤感压不住放飞的冲动与喜悦

我们的心已装下了整个世界

我们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懵懵懂懂

早已开始把未来品尝

开始的慌张和兴奋总是难以言述

开始的步伐也总是带着忙乱和畏惧

开始了,就是对理想一个认真的交代

其实,我们已经行走在绿色的田野上

从入园那天起,就决定了我们在葫芦岛(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生活主旋律是科研工作。选题的时候,其中有一项课题研究是关于省藤(Calamus)的,当时我并不知道省藤是什么,但是听说需要野外出差,无知的恐惧丝毫掩盖不了拥抱大自然的冲动,所以,我毫不含糊地选了这个课题。从此,两年的研究生生活画卷就围绕着省藤慢慢展开了。

当时,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学会如何鉴别省藤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于是,在导师的指引下,我去图书馆查阅《中国植物志》、《西双版纳高等植物名录》等专著,阅读国内外有关省藤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的文献。慢慢地,开始有点按图索骥地去棕榈园鉴别省藤种,去向这方面的专家请教、学习。就这样,我逐渐了解了大部分省藤的生理生态特征,掌握了很多棕榈植物的鉴别方法,同时,对棕榈藤的背景知识有了一定认识。

被称为“绿色金子”的棕榈藤是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的攀援带刺植物,全世界约有600余种,我国有40多种,隶属于省藤属(Calamus)、黄藤属(Deam onorops)和钩叶藤属(Plectocania),其中某些藤种质地柔软、抗弯抗拉而成为编织和家具制作的天然材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有的藤茎嫩梢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所以,棕榈藤成为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重要的经济植物之一。

然而,目前世界上所用的棕榈藤加工原料主要来自于天然资源。尽管棕榈藤利用历史悠久,但长期未受到林业部门的重视,再加上因原料需求日益增加而进行掠夺式的采伐利用,棕榈藤赖以生存的热带雨林不断减少,野生棕榈藤资源急剧减少,有些优良藤种濒临灭绝甚至消失,棕榈藤这才逐渐被东南亚国家所重视,于是,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纷纷开展了关于棕榈藤的相关研究。我的硕士论文研究内容最终确定为“省藤的光合特性与生长状况方面的研究”,研究材料选择棕榈藤中最大的一个属——省藤属,并选取在热带雨林中常见的版纳省藤(Calamus nambariensis var. xishuangbannaensis)、盈江省藤(Calamus nambariensis var. yingjianggensis)、多穗白藤(Calamus bonianus)、无刺省藤(Calamus inermis)和小省藤(Calamus gracilis)五种省藤幼苗为研究对象,其中前两种是中国特有的变种。希望通过此研究,能为省藤的大规模人工种植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缓解日益紧张的藤条原料供需矛盾,对恢复、保护热带雨林及棕榈藤资源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顺利开题了,我终于可以到野外开展实验了。实验地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北部山区,实验地附近居住的主要是瑶族,我每天就在瑶族农家吃午饭,一来二往,渐渐对瑶族民族文化有了一些认识。瑶族的家庭制度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可能正因如此,我每次去瑶族人家都看到瑶族妇女待在家里煮饭、带小孩,纺线、织布、做针线活等。她们的衣服颜色以黑色为主,远不及当地其它民族如傣族那么光鲜和华丽。同中国其它少数民族一样,瑶族人民也很好客,有一次,我在当地一农户家逗留片刻,向女主人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顺便和她聊了些家常。主人家生活条件很一般,没想当天中午女主人居然把家里仅有的一只用来下蛋的鸡宰了来招待我,当时,我被深深感动了,给她钱她还不要,只好临走的时候悄悄地往她衣兜里塞了点饭钱,换来的是日后她更热情的款待。

在野外实验期间,我亲眼目睹了热带雨林的变迁。2008年第一次去做实验时,曼燕村还是成片的山林,一年后再去时,那里除了被严格保护的国有林外,全都被砍得光秃秃的,正准备种上橡胶树。这些年,由于橡胶背后雄厚的经济利益驱使,人们纷纷砍林种胶,当地海拔500 ~ 800米的土地基本都用来种橡胶了,即使像曼燕村这样不适宜橡胶生长的生境(此处的海拔已超过1000米),种总比不种好,种上橡胶,坐等三五年就可以靠橡胶过日子了。在那些村民心里,琢磨的是怎样砍平山头,多种些橡胶,过上好日子;而在我眼里,看到的是光秃秃的山坡、尘土飞扬的乡间小道,以及干涸的泉水。

回首再望,野外出差的日子更难忘的是实验的艰辛。同室内实验的可控性相比,野外实验有很多因子无法控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甚至是错误的结果。我以前从未接触过LI-6400光合仪,出差前也只是学习了几小时的操作方法,到野外去就碰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仪器稳定性的调试、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的正常与否、光合稳定的计数方法等等,这些只有靠操作经验才能积累的常识,却给我带来很大的困惑。另外,野外选材也是一大难题,什么叫生境一致,长势一致的植物?看上去是一致的植物,测量出来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野外实验过程中,除了一个可以帮我提仪器的工人和一本厚厚的LI-6400使用说明外,没有帮手,没有老师可以请教,当时的那种无助和无奈,连欲哭无泪都无法表达。但是,这是我必须完成的工作,我努力告诫自己: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的眼泪只能留给软弱的人,我必需坚强面对这些困难,把这项工作完成。于是,在接下来的实验过程中,我认真研读LI-6400使用说明书,每天上午延长测量时间,理论上说的最佳测量时间在上午9:00 ~ 11:30期间,我从早上7:00 测到下午13:30半,如果遇到中午光照过强,植物出现光合午休时,实验也午休。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我终于可以熟练操作仪器,测出平滑的光响应曲线来了。回头看看,那台价值30多万的光合仪器,当时我是那么的小心谨慎,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最后一样对它操纵自如,顺利完成我的实验工作,得出的实验结果与当初的实验假设基本吻合:版纳省藤、盈江省藤、无刺省藤和多穗白藤在13% ~ 25%之间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并且在土壤水分适中,有基质含量高的环境下生长良好,可以在这样的生境下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种植。而小省藤由于自身生物学特性,即使在光照、土壤水分和养分适宜的环境下,生长也很缓慢。

我的实验于2010年的一月份全部做完了,紧接着就是忙着处理数据、写文章、投稿、写毕业论文、准备毕业。两年的野外工作让我变得更坚强、自信和独立。整个实验过程也给了我很多思考空间,比如,如何平衡保护热带雨林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之间的关系,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还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的认真投入和辛苦付出。而我自己的实验至今依然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省藤这种只有初生生长的藤本植物,导管最粗,水分运输距离最长,它是如何把水分从基部运输到一百多米长的顶端而不发生导管的破裂?如何协调水分运输与防止气穴化现象?假如发生气穴化现象,它是如何修复而不至于使整个维管系统崩溃、乃至植株死亡的?对于这些疑惑,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我想,不久的将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个谜将不再是科学之谜,而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常识了。只是现在,我们还在这条通往未来的路上……

作者简介

殷谷丽,女,云南曲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生态研究。

无心花并非无心

林华 文/图

当你在中科院版纳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简称)游览,路过百花园时,会见到一丛丛金花碧叶的植物。花朵大而艳丽,花瓣像丝绸一般柔和。这时,导游还会告诉你她有一个奇特的名字——无心花。

当听到这个名字时,你会作何反应?普通游人也许会问:“有毒吗?”,“能吃吗?”;文学家一定会感叹:“蝶飞目引,芳自悄悄,却是痴情,空花无蕊,欲是芬芳欲是愁”;画家会思忖一番:“此花色艳形美,适宜入画”;而历史学家往往会想到:“惜千金一笑,狼烟四起,殷商贵胄,命丧狐娇”;植物学家则会捡起一个小枝条,仔细观察道:“花冠筒状,花瓣五基数,旋转覆盖排列,具乳汁。嗯,此乃夹竹桃科软枝黄蝉”。原来,不同的“家”观察“无心花”的角度大不一样。文学家观察的是花的精神,画家观察的是颜色、形状的搭配和姿态的变化,植物学家观察的是花的结构和特点。

而我呢,对“无心”一词颇有疑惑,也仔细观察了一下。“无心”——那就是没有雄蕊和雌蕊咯。咦~,奇怪!花冠筒里确实是空的。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开花需要耗费大量能量,如果这种花没有雌雄蕊,就不能传粉受精,那黄蝉开这么多花干什么?真的是她“多情且无心”吗?

当我再次从地上捡起一朵刚刚掉下的花,撕开花冠筒:“哈哈,疑惑解开了!”所有的秘密竟都藏在了花冠筒里。无心花并非无心,原来,柱头藏在花冠筒喉部,花药呈圆锥状紧贴地排列在柱头上方。虽然无心的疑惑解开了,可是柱头和花药的结构越发让我不解:大部分的花都竭尽所能把花药和柱头展示在最显眼的位置,便于昆虫带走花粉和给花授粉。可是黄蝉怎么把花药和柱头都藏起来呢?于是我回到电脑前开始搜索“黄蝉”,可让我失望的是,网上大多是一些园艺方面的介绍。突然我记起以前读到的一篇关于某种夹竹桃科植物的传粉生物学文章,那种花的雌雄器官与软枝黄蝉很像。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找出那篇文章,一看,太开心了,没错!那是夹竹桃科萝芙木属的一种植物Rauvolfia grandiflora,拉丁名意为“大花萝芙木”,但是《中国植物志》上没有记录,应该是国外的种,在此姑且叫她大花萝芙木吧。大家可以对比一下(B图),大花萝芙木的柱头和花药是不是和软枝黄蝉很像?

这是一篇发表在1999年《Plant Biology》(植物生物学)上的科研文章。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研究大花萝芙木的。为了弄清楚为什么这种植物的花具有如此令人不解的构造,作者进行了无数次的观察,终于发现一种长舌蜂(Exaerete smaragdina)来拜访花朵(图C)。这种蜂的喙特别长,刚好能够到达花冠筒的底部,吸到香甜的花蜜。通过观察还发现了另一个奇怪的现象:大花萝芙木的花药成熟的时候,花粉竟然直接散布在自己的柱头上。花粉散布到柱头上有什么奇怪的?那不就正好授粉了吗?确实,传粉的过程就是花粉落到柱头上,正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可是,你是否记得人类是不是不能近亲结婚?近亲结婚会导致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缺陷。植物也是如此,虽然他们不能制定政策,但是植物却有着各种各样避免自交的策略。以前在《雨林故事》中讲的心叶凹唇姜拒绝近亲结婚的故事,就是一例。只有在缺乏传粉昆虫的情况下,植物为了种群的繁衍才会不得已而采取自交。而大花萝芙木有长舌蜂来访问啊,按理说不应该自交才对。刚刚的谜还没解开,现在又是谜上加谜。

Lobes他们又对大花萝芙木的柱头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柱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图B里标N的部分是接受花粉的地方,实验发现:花粉落到这里不会萌发,用专业的术语来说就是不可授;标S的部分,会分泌大量粘液;标R的部分才是柱头的可授区,也就是说花粉落到R这个部位才能萌发并长到子房里,精子通过花粉管到达胚珠,进而与卵子结合。看来花粉散布到自身柱头顶部不会造成自交。现在长舌蜂要开始上场了:它嗅到了熟悉的味道,知道美味就在花筒底部,于是把舌头(喙)伸了进去,一开始接触到一些螺旋状缠绕在一起的绒毛,哪里有缝能进去呢?由于花药呈圆锥状排列,圆锥中心非常紧密,只有圆锥外侧能够伸进去,所以长舌蜂的舌头只能沿着图D中右侧黑线的路径伸进去。而花里的花粉由于被花药挡住了,长舌蜂的舌头接触不到,但是却能接触到粘液区和柱头下端的可授区,如果这时它的舌头上带了其它花的花粉,那么花粉沾上粘液就很容易落到柱头可授区,这样就顺利完成了授粉。当长舌蜂喝足了花蜜以后,就要把舌头拿出来了。当它舌头向上退出的时候,锥形花药的中心很容易被打开,所以长舌蜂的舌头可以从花药的中心出来,这时就会沾上此柱头上的花粉。当贪吃的长舌蜂再去品尝下一朵美味时,又不知不觉地为下一朵花授粉了。哈哈,大花萝芙木虽然不会动,但是却能够通过花药的排列为昆虫设计出特定的取食路线,从而减少自交。

那么,软枝黄蝉是否也是靠长舌蜂为其传粉的呢?偷偷告诉你,我也不知道。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不妨观察观察,当一回传粉学家,说不定也可以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呢。瞧,科学不就在我们身边吗?!

作者简介

林华,女,四川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兰科植物研究、传粉生物学研究以及生态热力学研究。 

大野芋的故事

殷建涛 文/图

天还没亮呢,大野芋就急不可耐地要开花了,佛焰苞片微开,散发出浓烈的异味。这股气味正是大野芋对小小芋果蝇朋友发出的邀请函,因为对芋果蝇来说,那简直就是“香奈儿”牌香水。芋果蝇们顺着香气如期而至,这里即将上演他们人生历程中尤为重要的一幕。

集体相亲

很多芋果蝇都及时收到了“邀请”,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奔赴大野芋“免费”提供的相亲场所——我们暂且称之为“豪华宾馆”。这里先介绍一下“豪华宾馆”的硬件设施:首先外面包裹的一片舟状的、上端白色下端绿色的部分叫做佛焰苞,这是“豪华宾馆”的屋顶了,可以遮风挡雨。佛焰苞包裹着圆柱状的结构叫做肉穗花序,这里既是“客房”又是“舞厅”,也可称为芋果蝇相亲的“酒吧”了。由于这儿设施齐备,加上非常好的“宣传”效果——浓烈的气味,于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芋果蝇们都聚集在这里集体相亲。

找准了另一半,小芋果蝇们便开始抓紧时间展开了繁育下一代的工作,他们开始交配了。有趣的是,当我用相机对向他们时,他们会很害羞的绕到后面去。交配完之后,雌芋果蝇就将卵产在大野芋的肉穗花序上。过了一天,卵就会慢慢的孵化成蛆宝宝了。宝宝们也在这“豪华宾馆”里免费吃住,直到最后羽化成芋果蝇。

暖气服务

      “豪华宾馆”除了提供吃住服务以外,还提供24小时的暖气服务。从刚开始开花到花序散粉结束,大野芋的花序一直在升温呢。这样,即便到了晚上冷的时候,果蝇们还可以像白天一样载歌载舞、行动自如。而那些过了散粉期无法升温的花序里,芋果蝇却冷得聚在一起不能行动,更别说“谈情说爱”了。这也难怪芋果蝇们更愿意住在有“暖气”的花序里。

互利关系

天下有没有免费的午餐?大野芋真的就这么无私吗?原来,大野芋这样做也是有所图的。那芋果蝇又为大野芋做了什么呢?芋果蝇其实在享受大野芋提供的“免费午餐”时,不知不觉也为大野芋做了“媒婆”的工作:芋果蝇在完成了交配产卵之后,大野芋开始释放花粉,当花粉释放完之后,芋果蝇浑身沾满了大野芋的花粉,而此时大野芋的花序不再升温,变得不再温暖了,于是,芋果蝇不得不放弃旧的“豪华宾馆”去找寻新的“豪华宾馆”——另一个刚刚开放的大野芋花序。而此时,刚刚开张的“豪华宾馆”也正等待着花粉的到来呢,这样,芋果蝇在大野芋的精心策划之下不知不觉为其完成了传粉行为。

诡异的“盗贼”

在大野芋向芋果蝇发出邀请的同时,也惊动了森林里的一种隐翅虫,它们也趁机混入了“豪华宾馆”,专门偷吃芋果蝇的宝宝。不少芋果蝇产下的宝宝就这样还没见天日就成了他们的佳肴,他们贪梦地在花序间搜寻着芋果蝇的宝宝。对于他们而言,“豪华宾馆”成了最佳猎食场所,他们知道根据大野芋挥发的气体准确的找到大野芋刚刚开放的花序,以另一方式利用了大野芋。那么,这个“盗贼”有没有起到为大野芋传粉的作用呢?这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年年岁岁,花开花谢,有关大野芋的故事还在继续着……

作者简介

殷建涛 石屏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天南星科植物研究。

小知识

大野芋是天南星科这个大家族的一名成员,有着非常巨大的叶子,长可达1.5米,每年的4-6月份,大野芋就会开花,通常期佛焰苞片可长达12-24厘米,苞片内的肉穗花序长9-20厘米,分雌性花序、不育雄性花序和能育雄性花序。主要生长在海拔100-700米的热带雨林地区,多与同家族的海芋混生,组成芭蕉-海芋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