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简介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28日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中国国籍。1985年毕业于云霄一中,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1990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当时中国科大本科为5年制)。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罗切斯特(Rochester)大学生物系、索尔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 1998年起主要从事写作和网站建设。为中文互联网的先驱者之一。199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担任新语丝社社长[2]。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多起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领域的腐败现象。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福建日报》等多家媒体曾做过报道,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新闻会客厅》、《人物》《中国周刊》等节目和上海电视台《七分之一》、福建电视台《新闻启示录》等节目分别做过专访。美国《科学》在2001年8月10日和2006年12月1日曾两次专文介绍。美国《商务周刊》《圣荷塞信使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高等教育纪事报》和英国《自然》《经济学家》等国外报刊也做过报道。2010年12月18日,由中国数字科技馆与互动百科共同主办,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州日报》、光明网共同协办的“2010知识中国盛典”在北京海淀剧院举行,方舟子获得“2010知识中国”年度人物。2011年1月7日获百度2010年度网络先锋奖。
方舟子:科普中的几个问题
背景:2011年4月10日下午,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暨标本馆科普网络委员会工作年会”的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博士,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科普中的几个问题》的大会报告。貌似很简单的几个问题,能清晰透彻的讲明白,其实很不易。
方舟子讲的第一个问题是科普的立场。他指出,毫无疑问,科普必须站在科学的立场上,而不能被政治利用、经济利益、自己所出的“圈子”的立场等因素所左右,而是要如实的向公众传播一个为科学界所广泛接受的事实。目前,有很多受利益驱使的所谓“科普”,完全是为了推销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产品,误导公众迷信他们的产品,或者通过这种“科普”,为其所代表的政治团体招摇呐喊。
第二个问题是谁能做科普。方舟子认为,只有懂得科学,才能报道科学,因此,能够从事科普的人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科学家本身,另外一种是具有科学背景的专业科普作家,他自己就是后一种。他认为,只有文科背景的人做不了好的科普,有时反倒会误导公众,因为他们往往只关注“卖点”而不关注事实。
第三个问题是科普的受众是谁。方舟子指出,所有的人群都应该是科普的受众,而且重点应该是成年人,包括科学家在内,因为任何优秀的科学家只是在他自己的领域优秀,而对于其它的科学领域,也是需要被科普的。我们往往认为科普的对象只是少年儿童,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由此而产生的科普作品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方舟子以美国的三个科普期刊为例,阐述了针对不同受众的科普作品的不同:Discovery(《发现》)是针对普通公众的科普读物,以通俗语言的介绍最新的科学发现;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美国人》)是针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文化人;American Scientist(《美国科学家》)则是面向科学家读者的,向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普及与他(她)不在一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中的发现。我国目前就缺乏这样具有层次性的科普平台。
方舟子谈到的第四个问题是什么样的科普才是好的科普。他指出好的科普作品无疑要具有科学性,但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即便不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公众,也能够通过朴实易懂的语言了解已经被科学界所公认的事实,优秀的科普作品还要有思想性和哲理性。方舟子指出,哗众取宠的恶搞、对神秘现象和没有被证实的推测的介绍等等并不是科普,有的时候可能还是伪科学。另外,科普也不能回避争议,而是要用被科学家普遍公认的事实来阐述包含在争议中的科学事实,通过争议,才能更好地向公众展现科学的过程。
报道:http://www.xtbg.cas.cn/xwzx/kpbd/201104/t20110417_3117132.html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