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茶马古道的第一古镇

赵金丽 文/图

很久很久以前,有条成精的花蛇盘踞在一座山高林密的大山上,它吞食人兽,贪恋女色,无恶不作。有一天,花蛇精抢了勐惟迪哈王国的公主,还缠住了龙宫的龙女(亦称美女蛇)。于是,国王征集天下武士营救公主,并承诺谁能战胜花蛇精救出公主,就招谁为驸马。在无人敢主动营救的情形下,年轻勇敢的猎人罕伦主动上阵,带着宝刀宝剑领着一帮武士,一路披荆斩棘,与花蛇精勇猛搏斗了七天七夜,终于处死了花蛇精并将公主救出山洞。

然而,诚实的罕伦却遭到几个武士的暗算被困在洞中,他只得在深洞中继续寻找出路,没想竟遇到被困的美女蛇,美女蛇获救后帮助罕伦回到了勐惟迪哈,终于罕伦与公主重逢,结为夫妻。

傣家人为了感谢美女蛇让勇敢的罕伦找到幸福归宿,从此将这片“美女蛇住过的地方”称为易武。

一直很想去看看易武,这个传说中美丽的地方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无数游人、茶客为之沉醉?昔日茶马古道在这里如何倾诉它曾经的辉煌?几经世事沧桑,今天的易武又在展望什么?带着些许疑问和期待,我们踏上了易武的探访之旅。

偶遇

我们刚下车不久,在易武街上遇到一位刚刚从茶园摘茶归来的老妇人。她背着个大箩筐,里面装满了新鲜的茶叶,上面盖了块白布以避免阳光的直射。她说她家就在古镇的脚下,可以去她家喝喝茶。于是,我们就随着这位妇人穿过幽深的巷子,走进一座青砖老宅。

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易武四合院,青砖墙,黑瓦,屋檐下的木雕雕工精细、别具一格。院子正面朝东,共两层,下层住人,上层囤积茶叶(后来问房子的主人才知道,易武雨水多,易潮,茶叶多放二层),一侧是厨房,另一侧放了做茶的机器以及炒茶用的灶。环视院子一周,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长在瓦砾上的那些野草,看似艰苦的环境,生命力却依然那么顽强,傲然挺立。

妇人的老伴刚从地里回来,身上的汗还没干,见我们来了赶紧拿出凳子请我们坐。“这房子啊,很多年了,具体多少年我不清楚了,反正我爷爷就住这里了,怎么着也一百多年了吧。”妇人的老伴向我们解释。“我们祖籍是石屏人,这里很多都是石屏那边过来的,那时候易武旺盛呢,我们石屏人就是来‘奔茶山’的,这房子应该就那时候盖的”,妇人的老伴继续补充说。

不能说的秘密

妇人正忙着将采回来的茶进行摊凉,我们跟着去瞧新鲜。这是典型的人工密集种植的大叶茶,俗称台地茶。见她将大箩筐的茶分成两份,放在不同的簸箕上,一份放在阳光下直接晒,另一份则放在屋内阴凉。我们好奇的追问缘由,妇人说,晒干的是用来做传统的普洱七子饼,阴干的是要做一种叫“月光白”的茶。关于“月光白”之前也略有耳闻,其茶料多采老树春茶中的一芽一叶,选茶精细,将刚采摘的新鲜嫩尖放置于土基房内,夜间在月光下自然发酵而成,其间不得见阳光;因为它的形状奇异,一面黑,一面白,犹如月光照在茶芽上,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月光白”。据说这种茶无论外形还是滋味集阴柔气于一体,深受都市女士的喜爱。当我继续追问这“月光白”怎么做的时候,妇人很敏感的笑了笑,没有回答。心想,估计这就是做茶者“不能说的秘密”吧。

驿道沧桑

妇人和她老伴还没吃午饭,我们也不好逗留,想着找个安静的地方住下,然后去看看古镇和古道。他们为我们指引了住宿方向,还一再嘱咐我们,晚上他们儿子会回来,一定要来家里喝茶。

来之前,我曾经无数次遐想茶马古道的样子:那应该是一条条幽深、非常险峻的古道,古道两旁山山是茶林,村村是茶农,沿途牛队、马帮和商贩络绎不绝,铃声、吆喝声、牛马咆哮声不绝于耳,“茶马路上马铃欢,马帮伴着赶马郎。阿妹莫嫌马屁臭,泡泡马屁贡茶香”情歌对唱此起彼伏……

整个古道顺山坡而建,像个马鞍似的架在一座小山梁上,“马鞍”的一头是茶马古道的源头,“马鞍”的那一头便是古道延伸的方向:去思茅(今普洱市)、普洱(今宁洱镇)经中甸进西藏?去普洱转昆明进北京?去老挝、越南进香港?去缅甸到东南亚各国?或许,在数十年前至数百年前的那个鼎盛时代,每一个方向都有可能,每一个方向都繁荣至极!古道均以大青石头或青石板铺设,这些数百年前就留下的遗迹,镌刻了不同马匹或其它牲畜的足印,或大或小,或宽或窄,或深或浅。古道两旁的同兴号、同昌号、福元昌、车顺号等昔日名扬四海的茶庄老宅似乎还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马鞍”的最上头是块平地,平地有座新建的博物馆,这博物馆是整合了原有的石屏会馆、关帝庙而修建的,里面有块“永远尊奉”的石碑,记载了石屏茶商张应兆等人胜诉易武士官后立碑示案的过程。

醉茶

吃过晚饭,我们应老妇人及其老伴之约,去他们家品茶了。大哥(老妇人的儿子)已将茶具摆好,就等着我们的到来。

我们静坐在庭院小桌旁,静静品赏易武不同年代、不同品种的普洱茶,从当年滋味尚涩的春茶到2005年醇和的老黄片(黄片指较老的茶叶片,呈黄色)、再到2000年极其醇厚、柔和的春茶,犹如一个少女走过青涩的豆蔻年华一步一步向成熟迈进,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回味无穷。

品茶期间,老妇人开始准备柴火对上午采摘的茶叶进行杀青(所谓杀青,是指将采来的新鲜茶叶,通过在锅中翻炒让茶叶丧失部分水分,挥发低沸点的芳香物质,从而达到除去新鲜茶叶的青涩味)。火候、翻炒力度、时间,全属手工制作,全依经验来掌握。我们在一旁看着,炒完后学老妇人如何揉茶,揉茶片刻,手留余香。老妇人告诉我们,揉好的茶放太阳下晒干,就成了毛茶,可以储藏也可以用来做茶饼或茶砖了。

易武古镇的夜很安静,静得只听得见远处家犬空灵的吠声。于这般古老的四合院,在昏黄的灯光下,顶着夜空繁星点点,我们与老妇人的家人围坐一起品普洱茶,聊易武、聊普洱茶、聊人生,此情此景,让人迷醉,不知不觉中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原来,茶也会醉人。

探花蛇洞

本来打算第二天上午去看古茶园,但天公不作美,早上起来就一直下雨,还特别冷。据说去古茶园的路不好走,我们临时决定去探探附近的花蛇洞。

所谓花蛇洞就是传说中那条无恶不作的花蛇精盘踞的洞了。这是一个长约40米的天然溶洞,最高约达七、八米,最低约一米左右。导游大哥说,这种洞在易武很常见,当地都称作“落水洞”。据相关资料介绍,落水洞是因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开始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而后在雨水和崩塌岩体等的不断冲击下,通过对洞壁四周不断磨蚀而逐渐形成。

刚走进洞内,顿感阵阵阴凉,似乎那条花蛇精的妖气还在洞中游荡,不免有些毛骨悚然。整个洞非常安静,偶尔听到雨水敲击岩石的声音,滴滴—答答,和着我们这行人深深的呼吸声,奏响了我们此行唯一的“进行曲”;洞内曲折回环,刚刚走过空旷平坦的一段,继而开始侧身移步于狭仄的洞隙,更多的时候却只能学习我们人类的原祖—用四肢缓慢爬行。稍不留神,“砰”的一声又和洞顶亲密接触了。我们足足用了半个小时,终于连滑带爬“走”过了这40米!

当我们准备出洞口时,洞壁上红色的摩崖石刻立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这是清末中法堪界当事人黎肇元(号寿昌)所作之诗词。甲午战争失败后,法国人强迫清政府割让勐乌和乌勒(西双版纳也称十二版纳,勐乌和乌勒是其中一版纳,与老挝接邻)两块领土,而黎肇元作为清政府任命的中法勘界委员,与法国代表谈判。他本人并不想割让领土给法国,但在清政府“固邦交”的强势指令下,他只得退步,勐乌和乌勒最后被划分法属老挝。黎肇元最后成了“卖国贼”的替罪羊,内心苦闷至极,游花蛇洞时题词一首,表达了他对国弱贫疾、难御外侮的悲痛之情。

另外,洞壁上还有清末官员许台身、清末文人许子衡和1937年时任镇越县县长的赵思治等所作的诗词,无一不透露出他们在那个动乱年代忧国忧民的心情。

寻古茶园

下午,雨终于停了。我们决定去落水洞、麻黑等地寻访古茶园。

因路途较远,我们一行5人分别乘坐两轮和三轮摩托,浩浩荡荡的向古茶园的方向驰骋而去。

离开镇子没多远,坐在车后的我们明显感到强烈的颠簸,原来我们已经上弹石路了。弹石路是很具云南特色的一种路,路面均有碗口大小的石头铺成,在云南山区很常见。据说,以前云南的山上只有土路,交通极其不便,一下雨就更是寸步难移。后来,人们想到当地的石头取材方便,不如用石头铺路面。但是,究竟这石头取多大才合适呢?就在人们为石头大小争执不休的时候,有人提议做成糖砣子那般大小。原来,云南多数地方都种甘蔗,当地人自己做糖,一般糖汁都倒进瓷碗里,凝固后就成了日常生活用的红糖砣子。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后来,当地人都管这种路为“糖石路”,渐渐的就谐音为“弹石路”。

我们还在沉浸在“糖石”急剧波动的节奏中,摩托突然刹车,到落水洞了。开摩托的大叔告诉我们,这里已经是古茶园了,那棵将近800年的易武茶树王也在这里。我们循着大叔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丛一丛的矮茶树,树高不及2米,稀稀的散落在一片片树林里,全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种虬枝盘曲古树的影子。“别看这些树不高,至少都有100多年了,因为先人们曾经修剪过,所以都不高。”大叔边走边对我们解释。

离开落水洞,我们继续向麻黑的方向前进。一路过来,发现从落水洞到麻黑基本都是大叔所说的矮化古茶园。那些经过人工修剪的百年茶树散落在密林中的某块荒地,与周边或其上方庇荫的树木一同生长,悠然自得。

“这种散生的茶园大概有多少亩?”

“不知道,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很多了,房前屋后到处都是。”

“那这些茶树为什么要修剪这么矮呢?”

“这几十年普洱茶也不出名,都砍茶树剪树枝种庄稼呢。最近几年这茶好卖,尤其是我们麻黑的,都是大树茶,人家都来抢着买,都不舍得砍,也不舍得修了。”

 “今年普洱茶价普遍都不好,很多地方的茶农都卖不出去茶,你们也是这情况吗?”

“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是大树茶,是生态茶,不打农药呢。价钱还可以,也好卖,好多人来我们这收茶。”

我们走进麻黑一户茶农家,边喝茶边聊天。从主人家悠闲的表情看得出,作为麻黑人他们是很骄傲的,因为祖辈给他们留下了百年古茶园,在追求生态茶、大树茶的今天,他们的生活可谓殷实。

参观茶作坊

从古茶园回来后,我们又在古镇周围转了一圈,走进一家正在加工做茶饼的作坊。茶商从茶农那收来的毛茶料拿到作坊中进一步加工成传统的圆饼茶,即人们常说的七子饼。称茶,蒸茶,装袋,石磨压饼,摊晾,作坊内每个人分工精细,紧张有序,不一会功夫100多公斤的毛茶全都变成357克的圆饼,整整齐齐的放在摊晾架上等待包装。

易武镇上几乎家家都做茶,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手工茶作坊,另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茶厂。可惜的是,这些现代化管理的茶厂,因普洱茶市场不景气几乎都关门了,如今空留厂房在茶乡,看普洱茶潮起潮落。

后记

当我们背起行囊准备离开时,突然感到有种深深的不舍。转身回望,茶乡还是那个茶香飘十里的茶乡,古镇还是那数百年前的古镇,只是,今天的易武过往行人已不再如织,街道两旁的宾馆饭店也似乎冷淡了很多,空空的厂房也在静静等待主人的呼唤。喧哗过尽,易武开始冷静了。如果说上世纪初易武从繁荣走向衰落源于战争与动乱,那么近十年来易武从被挖掘到抬升为普洱茶品质地的至尊地位再到今天的冷淡,又是谁在背后主使的呢?易武在思考,易武人也在思考。

车开出了易武街,那块鲜红的标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茶乡人民欢迎您!

小知识: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 Kitamura)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两个系列:直接再加工为成品的生普和经过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现改名为宁洱)县集散,因而得名。,图为普洱茶茶花。

小知识:七子饼茶又称圆茶,是以普洱茶制成的紧压茶。七子饼茶外形美观,为圆饼形,酷似满月。每片圆茶直径20厘米,中心厚度2.5厘米,边缘厚度1厘米,净重357克(古制约7.7两),传统包装中每七饼圆茶为一个包装,故称“七子饼茶”。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月圆人圆,圆圆满满。

美科学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变色蛙

北京时间3月1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表示,几年前在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的一个新蛙种堪称“变色龙”,体色会经历“惊人”变化:幼年是黑色,点缀着黄斑,成年后则成了桃色,眼睛也变成蓝色。

这个新蛙种学名为Oreophryne ezra,是2004年科学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山区一小片云雾林里发现的。由于当地人相信这片雾气笼罩的森林是禁地,也许受到神的保护,所以,他们长期以来不敢进入。美国夏威夷大主教博物馆脊椎动物学家弗雷德·克劳斯(Fred Kraus)称,Oreophryne蛙的体色为何会经历如此显著的变化,目前尚不得而知。克劳斯是2009年12月刊载于Copeia杂志上的一项有关Oreophryne青蛙研究的负责人。他说,幼年时期的Oreophryne蛙外形看上去像毒箭蛙,所以,“看到它们,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小心。”它们栖息于光照充足的树叶上,这一点与有毒青蛙的生活习性相似。

于是,克劳斯心中泛起了这样的疑问:“既然幼年具有警告色,为何成年以后会失去呢?这完全没什么意义啊。”为揭开这个谜团,克劳斯希望研究幼年Oreophryne蛙是否有毒,以支撑这种“外强中干”的模样。不过,克劳斯应该要迅速行动起来——当地人对神的敬畏也无法维持Oreophryne蛙的生存,因为它们仅存的栖息之地正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

云雾林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升温,这片林带可能会最终干枯。畏寒的低地植物还可能开始向上生长,取代通常生长于山顶的植物。克劳斯说:“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一座海拔只有650英尺(约合200米)的山上,那里的云雾林可能会轻易遭到破坏,生活在林中的生物也会跟着消失,包括变色蛙。”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368.shtm

中国学者在越南发现大量蜘蛛新物种

最近一期的《动物分类学》(Zootaxa)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枢强实验室报道的21种隙蛛新种。在越南北部3个国家公园中,通过1年多的持续调查,共发现23种隙蛛亚科蜘蛛,其中21种被证实是科学上新发现的新物种。据悉,其它2个已知种也是中国学者近年才报道的。

越南地形狭长,南北长1600公里,东西最窄处为50公里。虽然越南的国土面积不到33万平方公里,但海岸线却有3260多公里。越南的森林覆盖面积总计1230万平方公顷,其中1010万平方公顷是天然林,220万平方公顷是人工林。越南36.7%的森林置于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之下,其中国家森林公园总共有11个之多。李枢强等人的工作主要在越南吉婆岛(Cat Ba)、库丰(Cuc Phuong)和三岛(Tam Dao)国家森林公园。从2007年4月到2008年8月,李枢强等人采用树冠喷雾、地面陷阱等多种采集方法,合计采集到56604头蜘蛛,其中15185头成体,隶属于蜘蛛目33个科。这次报道的21个新种只是其中的一个亚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324.shtm

安达曼岛:最后一个会说“Bo”的人去世

mongabay网站报道,从当地土著权利团体得知,Boa Sr是最后一个会说“Bo”的人,这是10种大安达曼人语言中的一种,她在今年三月去世了,享年85岁。


据知,Boa Sr 是10个部落中年龄最长的大安达曼人,现在活着的大安达曼人有52个,其中大部分是非常贫困的。 她的去世意味着Bo的灭绝,这个群体被认为在安达曼岛生活了6万5千年,“他们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类文化之一,”由国际幸存组织得知。
    1858年,英国人开始对安达曼群岛进行殖民统治时,这个部族被大量杀害了。许多的Bo族人死于英国士兵之手以及感染的疾病。“大安达曼人首先被大量屠杀,殖民者抢夺了他们的土地,并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权,再加上流行的疾病的蹂躏,大安达曼人几乎灭绝”。
    国际幸存者组织声称:“随着Boa Sr的去世以及Bo语言的灭绝,人类社会独特的一部分现在只成为了回忆。Boa的损失对我们是一种凄凉的暗示,我们不能再让安达曼群岛的其它部落发生这样的事。”

http://cn.mongabay.com/news/2010/0302-0204-andaman.html

美日研究发现木瓜叶提取物能杀死癌细胞

美国和日本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实验中发现,木瓜具有抗癌作用,木瓜叶提取物能杀死癌细胞。

这项研究结果刊载于《民族药物学杂志》(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研究人员正着手研究木瓜抗癌原理和发挥抗癌作用的具体成分。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尚兹癌症中心临床试验办公室主任、医学教授邓南(音译)和日本东京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干木瓜叶提取物具有抗癌作用,对一系列实验室培养的人类肿瘤细胞有效,其中包括子宫颈癌、乳腺癌、肝癌、肺癌、胰腺癌等,提取物浓度越高,抗癌效果越明显。

木瓜抗癌还具有一个显著优点,就是无毒副作用。木瓜提取物能作用于癌细胞,但对正常细胞没有不良影响,从而可以避免一些癌症疗法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法新社3月9日援引邓南的话报道,木瓜无毒副作用这一点与澳大利亚和越南的不少研究结果一致。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医学博士巴拉特·阿加沃尔说,邓南的研究论文虽然没有确认木瓜抗癌的具体成分,但“这是一个良好开端”。他说,木瓜提取物成功减少实验室人工培养的癌细胞数,下一步应该运用于动物和人体研究。

目前,邓南正带领研究小组着手分析木瓜提取物中发挥抗癌作用的具体成分。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362.shtm

气候变暖让一种亚马孙毒蛙“抛妻弃子”

几千年来,栖息在秘鲁亚马孙丛林的一种名为“拉尼托梅雅”的毒蛙在当地蛙类动物中最忠于婚姻,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这种“家庭至上”的小动物开始“抛妻弃子”,在群居蛙类中“放纵”自己。

大多数蛙类动物配偶很多,但只有拉尼托梅雅蛙是“一夫一妻”制。这种毒蛙在水量充沛的池塘中只寻找一个配偶,母蛙一生中只产一至两枚卵。无论是公蛙,还是母蛙,一旦交配生育就不会抛弃自己的家,这对“夫妇”会永远生活在一起,共同抚育后代。

秘鲁里卡多·帕尔马大学的维克多·莫拉莱斯教授经研究发现,由于气候日益变暖,当地适合蛙类生存的天然池塘水量逐渐减少,拉尼托梅雅蛙也随之改变了以往繁殖后代的习性,开始“抛妻弃子”,在群居蛙类中“放纵”地生活。研究人员认为,这样做有助于这种蛙繁殖更多后代。

蛙类是一种古老两栖动物,它们在导致恐龙灭绝的远古大变迁中幸存下来,能通过薄薄的皮肤吸收水分和呼吸,它们的皮肤必须保持湿润,所以蛙类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特别易受环境污染危害。但目前全球蛙类数量逐渐减少,有些物种已经消失。拉尼托梅雅蛙属于拉美地区特有的一种箭毒蛙,在秘鲁主要分布在其东北部的亚马孙地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2/228763.shtm

猫尾木:不只是传说

黄建平 文/图

视猫为神,拜为圣物,古今中外,皆而有之。

数千年前的古埃及人,顶礼膜拜猫,视之为女神在人间的象征,为幸运的吉祥物,为受人崇敬的国兽,为此,还曾以法老级待遇制作了大量的猫木乃伊,并实行隆重的墓葬。

而在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传说中,却流传着猫和一种植物为主角的别样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猫原为天庭一基层武士,但据有神位。有一次,天庭有位神官在巡视人间时发现,鼠害严重,泛滥成灾,于是命猫立刻下凡人间,灭鼠除害,完成任务后速回天庭复命。

猫奉命来到人间,起初雄心勃勃,干活很卖力,对老鼠痛下杀手,见一个逮一个,见两个吃一双。可是,这种情况持续不久,猫就抵挡不住老鼠们糖衣炮弹的诱惑,终于收受了老鼠的贿赂,成天大鱼大肉地吃上了瘾,而且还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白天晒太阳睡懒觉的坏习惯。后来,老鼠很快就繁衍出大量的子子孙孙,散布各地。猫见此情形,知道自己无法完成使命,重回天庭已毫无希望,于是只好迫不得已地赖在人间了。天庭神官洞知此事后,便派使者下凡来惩罚猫。猫为逃过此劫难,急中生智,凭着仅有的一点法力,摇身变成一棵树,躲进山里,然而,猫尾巴却像孙悟空的猴子尾巴一样,无论怎么使招,却总也变不了,藏也藏不住,在最后的紧急关头,猫只得将自己的尾巴变成了这种树的果实,最终逃过了天庭使者的法眼。因为害怕天庭神官的继续追究,猫一直不敢显露原形,只得做深山中的“猫尾木”了。

当然,猫尾木不只是传说,它其实是紫葳科这个大家族中的一种常绿落叶乔木,树高可以达到10余米,每年的10-11月,枝头会冒出黄白色的大花,仔细一瞧,花冠里面还有两条不规则状的紫红色带条纹呢。到了来年的果期4-6月,猫尾木的“尾巴”就要露出来了:圆柱形的果实,通常会长到长30-60厘米,悬垂如香肠,外表生有稠密的褐黄色绒毛,有时会卷曲呈环状,犹如小猫生气时卷起的尾巴。

“会动的都是肉,绿色的都是菜”,对于千百年来都生活在热带雨林里的少数民族而言,此乃亘古未变、颠扑不破、放之四海皆准之的真理!猫尾木概莫能外,且花果俱美味!

食花,用开水烫软后,加些老干妈豆豉一类的佐料,随意炒炒,猫尾木之花即成盘中佳肴,食之清香而淡苦,清凉且解毒。因其花大,三五朵就可烹炒成一盘令人开心开胃的下酒菜,绝不象火烧花、虾子花、多花山壳骨、云南石梓之类的可食性小花,辛辛苦苦地捡了老半天,还盛不足一小碟。

说起猫尾木的幼嫩果荚,那更是一道馋人的好菜:采摘下来,刮尽外层绒毛,清洗干净,就可生吃,略苦,回甜;如稍加蒸煮,再蘸些喃咪(诸如番茄酱那样的傣味调料)吃,更是别有一番爽口风味!

不仅如此,作为一种花果都颇具奇趣观赏性的潜力植物,近些年,猫尾木正逐步悄悄地走进大城市的园林风景线呢!

作者简介:黄建平,男,云南景洪人,三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姜科植物的园林园艺工作。

泼水节,放高升去

莫晓雪 /摄

又是一年泼水节。

傣家人欢度自己的新年时,总少不了放高升这一重要活动。

据说,傣家人放高升是为了喜迎“日子之王帕雅晚”返回人间欢度佳节。           

传说,当时有个恶神捧玛点达拉乍,在人间作恶不断,帕雅晚见人间遭受灭顶之灾,便用木板做成翅膀飞到天庭向天王英达提位禀报人间灾情,天王查清缘由后,惩处了恶神捧玛点达拉乍,并封帕雅晚为“日子之王”。帕雅晚在得知恶神受到惩罚后,高兴无比,意欲飞上十八层天,去参拜天塔“塔金萨”。由于一时性急,不待天门打开,便驾着木翼腾空冲向大门,闯倒了一块门板,殉难在天庭门前。
       帕雅晚死后,他的灵魂成了传递天上与人间信息的使者,并把天神重修的历法传给傣家,在新年的第一天,带着当年的风、鱼、晴、阴、热、冷返回人间,帮助人们根据当年气候情况安排农事。因此,新年的第一天,傣家人都要举行放高升活动,让腾空而起的高升来迎接“日子之王”的到来,纪念他为人间消除灾难,使大地六畜兴旺、王谷丰登。

高升,傣语称为“棒菲”,它是用一根一米多长的粗竹筒(通常是龙竹Dendrocalamus giganteus)做成,里面装满黑色火药,装有引线。然后将高升绑在一根细长的竹竿(通常用篣竹Schizostachyum pseudolima)根部,根部朝上,放在高升架上。高升上装有竹笛,点火以后高升既喷射出炽烈的浓烟,又发出“吱!吱!吱!”悠长的呼啸声,腾空而起,最高可达五六百米,非常壮观。

放高升,寄托了傣家人美好的希望,也成为西双版纳泼水节的一大亮点。节日期间,村寨与村寨之间还常常各制高升,相互比赛,看哪个寨子放得高,放得好,胜者更是狂呼猛舞,骄傲无比。

  

挡不住的诱惑——看禾叶贝母兰与传粉者的博弈

 王晓静 文/图

一月初,西双版纳,雾凉季。

清晨,云雾缭绕,徐风吹过,层层的雾犹如波涛一般涌动,远处的山顶若隐若现,虚无飘渺;偶尔太阳探一下头,漫不经心散出一丝柔和的光,于是光影交汇,恍若仙境——此时在山顶上看风景别有一番风味。然而,我一早爬到这石灰山的山顶却不是为观景,是为一种兰花而来,此时它们正悄悄的绽放呢。

禾叶贝母兰(Coelogyne viscosa),附生兰科植物,总状花序上生有2-4朵花。花白色,散发一股清香,唇瓣上有黄色和褐色斑。唇瓣三裂,两侧裂片直立,与中裂片、合蕊柱一起构成了一个“通道”。为了观察禾叶贝母兰的传粉过程,我守在花旁,专心等待。

上午9点,雾浓。出来活动的昆虫寥寥无几,它们根本不理睬禾叶贝母兰。

上午10点,雾开始消散。昆虫逐渐多了,山顶也随之热闹起来,终于,拜访禾叶贝母兰的昆虫出现了:蚁爬过、蝶飞过,蝇也来过,你方唱罢我又登场,然而,它们只是把禾叶贝母兰当作“秀场”,在花上或周围瞎转悠,根本不接近花粉块,更谈不上为其传粉了。这时,有一种小蜂在“通道”里进进出出,我一阵惊喜并期待着,可惜它体型不够格,即便接触到花粉块,也带不走,因此也就不能为该兰花的繁殖做出任何贡献。这样,我继续守候,等待真正的访客的出现。

临近正午,雾将散尽,太阳光芒四射。

蝶舞,蚁动,蝇喧嚣,鸟儿也赶着凑热闹似的鸣几声,奏响了林间最精彩的交响乐。“嗡-嗡-嗡”,不一样的声音,是蜜蜂!我精神为之一振。果不其然,一只蜜蜂飘然而至,并且直奔主题——降落在禾叶贝母兰的唇瓣上。我赶紧举起相机,对准,——蜜蜂爬进去了——按快门,咔嚓-咔嚓。蜜蜂身体完全进到通道里,但仅一小会儿它就开始往外撤,然而,进门容易出门难——它被卡住了!可怜的蜜蜂,只有通过身体的上下左右摆动,同时借助后腿的蹬力,经过一番极力挣扎后,好不容易才摆脱了束缚,退出花朵,而此时禾叶贝母兰黄色的花粉块已赫然地潜在它的背上。在挣脱的过程中,蜜蜂也曾试图从通道的两侧(合蕊柱与侧裂片之间的空隙)挤出去,可是空隙小且坚韧,以蜜蜂的体型想从这儿逃走那是不可能的。“通道”对蜜蜂而言是死胡同,进出只有一条路,进来就要干活,干完活才能出去。一旁的我,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禁不住感叹兰花的智慧了。

不知是禾叶贝母兰的“广告”做得太有吸引力了,还是这只蜜蜂不长记性,不一会儿,它又钻进另一朵花的“陷阱”里,于是乎,背上的花粉块就被成功的授到这朵花的株头上。

整个传粉过程极富有戏剧性,我觉得完全可以编成一幕小小的舞台剧,情节如下:

美丽的禾叶贝母兰热情地招揽访客,一只蜜蜂欣然而至……

——来吧,来吧,我这有蜜!

——哇,有吃的,进去!……骗子,没有蜜,走了!

——嘿嘿,不能白来一趟啊,没有什么好招待你的,送你点花粉吧,来,别客气,背上。别说我小气,下次你去拜访我的同伴可以送给她,当见面礼!

——我不要!

——哼哼,我的地盘听我的,由不得你,不要不行!就是为你准备的,别人我还不给呢。挣扎吧,挣扎吧,反抗也没用,反正不背上,不准出门!

——正门走不通,旁门左道还是可以试试的,我挤,我挤,我挤挤挤,我要从缝隙中挤出去。

——想逃,没那么容易,这可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还是乖乖的打哪儿来从哪儿回吧。

——呜呜!那我挣,我扯,我拽,我要出去。还是要带这讨厌的“礼物”啊!唉……

于是,一番推诿扯皮后,蜜蜂不甘愿地背上花粉块,失意地离开了。

突然间,它遇见了另一个热情的禾叶贝母兰,“美食”的诱惑当前,它禁不住又进去了……

作者简介:王晓静,女,山东潍坊人,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兰科植物的园林园艺工作。

雨林奇观之大板根

谭运洪 文/图

板根现象是热带雨林乔木最突出的一个特征,也是早期被欧洲探险家们描绘得最为神秘玄妙的现象。什么是板根呢?原来热带雨林中的一些巨树,通常在树干的基部延伸出一些翼状结构,形如板墙,这就叫板根。大的板根高达10多米,宽可以延伸10多米,形成巨大的侧翼,甚为雄伟壮观。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以四数木为代表,高榕、刺桐等树种都会形成板根。

西双版纳最大的板根是勐腊县境内的一株四数木,它高达40多米,共有13块板状根,占地面积约55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一块板根长10米,高3米。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也有一株巨大的四数木,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慕名而去参观,面对那巨大的”活板墙”,人们常常惊叹不已!细心的游客也许会发现,它其中的一块板根中部有一个很大的圈圈,原来这是几十年前,当地居民为图方便,用锯子从这块板根中切出来一部分,然后修成圆形,直接拿去当作一辆木架车的轮子用了。

为什么热带雨林里的这些乔木会形成板根呢?造物之神的伟大与神奇是凡人无法理解和想象的,每一种生命来到并存在于世间,都会有它生存的合理法则和巧妙方式。原来,热带雨林里的这些乔木不仅身躯高大粗壮,十分沉重,而且大多是些浅根植物,同时还要经历热带暴风骤雨的考验,所以,为了解决“头重脚轻站不稳”的难题,又避免被风雨摧倒,它们就很明智的生长出一些板根来支撑自己。板根是乔木的侧根外向异常次生生长所形成的,是高大乔木的一种附加的支撑结构。它通常幅射生出,以3-5条为多,并以最为负重的一侧最为发达。

我们在惊叹四数木巨大板根的神奇之余,又有谁知道四数木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最后成为石灰山季节性雨林群落的顶层树种和标志树种要经历多少磨难呢?四数木的种子非常细小,一千粒种子才重0.023克!虽然一株四数木能产生大量的种子,但其种子为光敏性种子,萌发需光,种子成熟期间常有大风大雨,散布的种子易被泥水冲走或掩埋,这样种子很难获得萌发的机会,而发芽的种子又因幼苗微小脆弱,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能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真的是微乎其微。然而,四数木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一旦获得了成长的机会,它们把根深深的扎在石岩缝隙里,形成巨大的板根支撑着自己伟岸的身躯,最终在群落演替中成为佼佼者,将自己的英姿展现给蓝天白云,真有一番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概!

然而,这样一种坚韧、伟岸的植物在我国为单种属植物,1984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分布范围狭窄,在西双版纳主要分布于景洪、勐腊县海拔500-700m的石灰山季雨林及沟谷雨林中,种群数量少,自然更新能力差,分布区内几乎见不到幼苗、幼树,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成年大树,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橡胶林的大面积种植,生境遭到严重破坏,生境片段化程度日益加剧,使本来就处于残存状态的四数木更加濒临灭绝的危险。

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尔曾说过:“如果没有旷野上各种生物带来的灵感,人类的文化也将是了无生趣的。事实上人类要依赖地球上的每一种事物,而每一种事物又依赖于我们在每天的行为中作出正确的选择。”聪明的你应该如何做选择呢?

“惟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惟有关心,我们才会行动;惟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了解它,进而更多的关心、关注它,并在生活的点滴上采取实际的行动去保护它。 

小知识:关于四数木家族

在植物学里,四数木科Tetramelaceae 是一个广泛分布于热带亚洲的科,热带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含2属, 都是单种属。四数木属(Tetrameles) 的四数木T. nudiflora R. Br1 的分布范围,西起印度西南部、斯里兰卡, 经安达曼岛、东南亚至新几内亚岛, 但不见于菲律宾、马鲁古群岛和加里曼丹岛, 呈一间断分布格局, 向北可延伸至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和金平一带, 向南至热带澳大利亚。其分布的地区为昆士兰州(澳大利亚),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斯里兰卡,柬埔寨,泰国和越南。八果木属(Octomeles)的O. sumatranum Miql , 分布于马来西亚地区, 但不见于马来半岛和爪哇岛。我国热带地区仅仅只有该科的四数木, 而没有生长于终年无旱季的八果木属, 据Vidal (1979) 分析, 四数木是适应有干旱季节的次生林树种。

作者简介:谭运洪,男,云南曲靖人,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