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道:通往丛林何处?

冯利民 文/

前记:2003年3月,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开始合作开展亚洲象保护项目,在景洪确定了一份5年的保护合作计划,该计划的首要目标之一就是摸清中国亚洲象野生种群和栖息地的现状,为将来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提供基础科学数据。作为合作单位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承担该项目的科研任务,于是我在导师张立博士的指导下,踏上了摸清中国野生亚洲象家底的道路。接下来几年的青春岁月也是我由纯粹的学生变成“野人”(field researcher)、逐步揭开中国野生亚洲象的神秘面纱和了解、体会、欣赏和热爱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之道。 

2003年8月的一天,太阳在绵延不绝的雨季好不容易露了个头,我乘机来到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尚勇河边一个小山谷内,眼前出现一大片狼藉的苞谷地,快要成熟的苞谷七倒八歪,现场一片狼藉。陷在泥土里巨大的脚印和一堆堆新鲜的粪便明确的告诉我,昨晚热带丛林之王-大象来了!2010-03-04-01

一条似道非道的“路”,伴随着长串的足迹链,一直延伸到了丛林里,当地百姓称之为“象道”。盯着这条“象道”,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场景:每年的这段时间,大象从这些“象道”走出热带丛林,出没在村寨边、农田里,很多村寨开始拉响了大象破坏庄稼的警报,大有处处烽火的味道。面对眼前的“象道”,我脑海里同时又冒出一串疑问,这些不见尽头的“象道”通向丛林何处?“象道”的里面又是一番什么景象?有多少大象藏身“象道”的那头?于是我开始查阅过去的资料,结果只得到了有限的片言只语,原来,中国亚洲象的整体生存现状几乎处于空白。2010-03-06-01

野象谷是中国亚洲象之源么?

在IFAW亚洲象保护项目的支持下,我调查的第一站是勐养保护区。说起中国的大象,不得不提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野象谷。因此地野象众多而得名,传说有两三百头,在此之前,人们想亲眼目睹野生的亚洲象,几乎全部是在野象谷,所以,在很多人甚至是不少当地人的观念中,西双版纳的大象都来自于野象谷。那么,野象谷真的是中国亚洲象之源么?

西双版纳保护区工作人员给我展示保护区的地图,介绍了西双版纳保护区的具体情况。原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为勐养、勐腊、尚勇、勐仑、曼稿这5个保护区,野象谷只是勐养保护区的小片地域,除了此地,另外在尚勇保护区和勐腊保护区也有亚洲象出没的消息,但是具体西双版纳有多少头大象,活动在哪些地方,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目前出现亚洲象的区域和它们的活动路线及规律。

2003年下半年,雨季正酣,我和同伴IFAW项目办公室的赵怀东,西双版纳保护区科研所的工程师董永华,开始投身于西双版纳的茫茫雨林。泥泞的乡村土路上深深的拖拉机车辙、沟谷雨林中倒伏的砂仁、山巅上航空标志牌前的合影,记录着我们三人组用双脚在密林追踪大象的踪迹,勾画着西双版纳的亚洲象分布区和种群数量。在勐养保护区我们几乎跑遍了亚洲象出现或曾出现过的所有村寨,同时,为了了解亚洲象的活动路线和规律,我们跟踪亚洲象活动的痕迹,频繁的来回穿越人迹罕至的核心区丛林。每天,我们背着30多公斤的背包,时而下到400多米的深谷,时而爬上1000多米的高山,很多时候没有小路,我们跟踪着兽道,几乎完全用双脚丈量了勐养保护区内主要的区域:我们向东穿越保护区核心区,到达小黑江边,一直跟踪到大象的极限-孔明山附近(民间传说孔明山因当年诸葛亮南征孟获至此而得名,想必这些大象就是1000千多年前与蜀军对垒的孟获的战象后代在它们的故土繁衍,千年不息),我们向北追踪到接近普文坝的吊井一带,向西我们来到了澜沧江边的村寨,然后横穿保护区,达北面的整糯乡境内。经过3个多月的丛林跋涉,我们基本上了解勐养保护区亚洲象的分布范围和特点。

根据不同区域出现的象群数量、个体特征和出现时间的相互对比,我们初步估计该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在80-150头之间,并且勐养保护区的亚洲象并不只出现在之前为人所知的野象谷等几个孤立的点,它们经常沿着河谷或者山脊,在不同的地点循环移动,向东能够跨越保护区的界河-勐旺河,到达保护区外普文坝边缘的吊井一带,最西能够到达澜沧江边的莲花塘,甚至枯水季节,亚洲象经常游过宽阔的澜沧江,到达对面的勐海县,沿着一些残存的小片森林连接带,取道北上到思茅地区的糯扎渡。亚洲象几乎出现勐养保护区森林的绝大部分区域,活动面积达到上千平方公里!

大象的活动范围为何如此之广呢?原来成年亚洲象体重超过5吨,每天需要进食新鲜的植物200公斤左右,这意味着即使是在丰富多产的热带地区,一小片的区域并不能满足象群长期不断的进食,于是亚洲象采取了循环使用栖息地的策略,就是一段时间在一个地方觅食,并不会一次性的将该区域的食物吃光,而是摄取其中的一部分,然后转移至另一个区域,等这个区域的食物资源再次生长出来的时候,再转回来,这样就能够保证食物不断的供给了。所以,一般来说象群的家域范围都非常广,可达到几百平方公里。如2002年至2003年,美国史密森(Smithsonia)国家动物园的大象研究者曾给一头成年雄象带上GPS项圈,46周后发现它总共移动的面积达到570多平方公里!2010-03-07-01

既然亚洲象在勐养保护区内的活动范围甚广,那象群为何又频繁出现在勐养保护区的小片地域——野象谷呢?这实际上与亚洲象的生活习惯、野象谷的位置和周围环境等戚戚相关。在亚洲象的食谱中,禾本科植物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竹类,是亚洲象最喜欢的食物,也是其最重要和基本的食物来源。我们调查发现,野象谷周边区域分布着大片竹林,是勐养保护区亚洲象的重要取食地之一;另外,像大部分的食草类动物一样,亚洲象有嗜盐的习惯,它们很难从植物中获取足够的盐分,它们就吸取含盐碱天然水塘(当地百姓称为“硝塘”)中的盐分来满足身体所需,而野象谷为了发展旅游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林内投放食盐,人工招引野象前来觅盐。正因如此,野象谷成为了中国亚洲象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2010-03-05-01

随后我们课题组的国艳丽和袁志强前后在此定点驻守,由于亚洲象身体的很多形态特征长时间不会变化,比如耳朵上的缺刻、身体上的疤痕等,通过个体识别,发现连续几年出现在野象谷地区的亚洲象共有46头,其中38头分属于7个家族(庭)群,另外8头分别是单独活动的雄象(见上期《雨林故事》的《我为野象建“档案”》一文)。这是目前最为科学的观测数据,但是生活在勐养保护区内的亚洲象是否在这几年间都到过野象谷,且都被我们识别,仍是个未解之谜。

完成了勐养保护区的调查,我的下一站来到了另一个可能分布较多大象的区域-尚勇保护区。

尚勇,象凶猛还是人凶猛?

有大象的地方总是存在着很多的传说和奇闻异事,尚勇保护区也不例外。

来到尚勇保护区西边的勐满镇,当地百姓传言此地老象非常凶,见到人就会追,追上之后会将人摔死。其实,这不是空穴来风。就在近两年,一位当地电视台的记者在拍摄大象的时候,被大象追上摔死;另有一个村妇下地劳动,被躲藏在庄稼地里的大象活活踩死。一时间,人们心目中温顺的大象在这里变成了杀人猛兽,人们谈象色变。带着这些传闻,我将信将疑的来到了著名的南平村。

南坪村是远近闻名的大象村,每年亚洲象频繁的“造访”此地,将当地村民的庄家破坏殆尽,在政府的帮助下,该村的村民干脆专门种植庄稼喂养大象,他们则靠政府的救济粮生活。我们来到南坪村遇到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叫赵金清,瑶族人,曾经养过野象。90年代,一只受伤的大象从森林走出来,在村寨附近逗留了好几天,不吃不喝,在大家很纳闷的时候,细心的他发现原来这头大象受伤了,于是他就拿着大象喜欢吃的植物慢慢地接近,并且用草药为大象治伤,但是不幸的是这头大象由于伤势过重,一个月之后死去了。听到这个故事后,我感到非常震惊:为什么同一个地方的亚洲象,有的被认为凶残无比,有的却能够允许人类如此亲近?就在大象踩死记者的同一个山梁,2007年又发生所谓的亚洲象复仇事件。亚洲象果真会复仇么?什么原因致使该地区的亚洲象如此凶猛呢?这个疑团随着我的调查深入逐步得到了清晰。

尚勇保护区的面积并不是很大,大约320平方公里左右,东西最宽30公里左右,南北最长20公里左右。每年苞谷和稻子成熟的时候,晚上大象就会来到村寨田地里肆无忌惮的吃庄稼,甚至白天都不回森林,我便根据这段时间内的不同区域亚洲象出现的时间,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现的位置,排除重复计算的可能,发现连续几年的种群数量维持在60-80头之间。接下来半年,通过追踪象群的活动、记录大象遗留的取食痕迹、粪便的位置,我发现在尚勇保护区内,亚洲象最喜欢的栖息地类型是竹林和灌丛地带,而且喜欢在低海拔的区域活动(这样不仅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同时也减少了笨重的身体爬山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量),而象损的重灾区——南平村至上中梁一带,正靠近保护区的竹林主要分布地带,亚洲象从竹林出来就能够直接进入农作物区,由于亚洲象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一旦它发现丰富的食物区后,它就会不定时的光顾,甚至能够记住庄稼成熟的时间;再加上人类不断的砍伐森林,农地不断的靠近保护区界线,甚至越过保护区边界,亚洲象天然栖息地受到干扰,无形中加大了人象冲突的风险和象损的数量。相比较而言,尚勇保护区东面竹林分布少,森林的破坏也没有西面严重,亚洲象光临较少,象损也就轻微多了。2010-03-09-01

追踪野象的足迹会遇到野象吗?答案是肯定的。2003年至2009年,我在尚勇保护区调查过程中,就有太多此生难忘的与象近距离“亲密”接触的场景,而且每次惊险的经历各不相同。2003年12月的一天中午,在南平和河图之间的山梁,我遇到了传说中那头秃尾巴大象——曾将当地电视台记者袭击致死。当时心情相当紧张,一直和它保持一定的距离。后来我发现这头象已入暮年,老态龙钟,行动极为迟缓,见到人就会停下来,然后判断人的位置,选择避开人的路线,它一直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向我追来,而是绕开我的方向走开了。无独有偶,2008年国庆前夕,也是接近中午的时候,我和赵金清一起进山时碰到一头独象,拥有丰富大象知识和野外经验的赵金清也没有预料到,这时候竟有大象站在日常人们进山的大路上,并且与他靠近距离不到5米,没等他反应过来,那头大象向他直冲了过去,他慌忙扔下身上的东西,不顾一切地冲过灌丛爬上山坡,才逃过这一劫。大象追人不成,只好对着我们做饭的铁锅撒气,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把我们的锅全都踩扁了。随后它转身朝我在的方向走来,我一直和它保持了10米以上的距离,时刻准备在它追来的时候撒腿就跑。让我很意外,这头象和我在原地对峙了10多分钟之后,始终没有冲向我,而是转身钻进路边另一侧山坡的灌丛中。在它转身的一刹那,我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挽救它生命的一张照片。大象离开之后,我和惊魂未定的赵金清汇合,打开相机中的照片,放大之后才发现了大象异常行为的原因:在正常情况下,白天的亚洲象一般会避开人的干扰,隐藏到森林隐秘处活动休息,只有出现异常情况下,比如大象受伤,或者因为老迈离群等,导致其行为异常。那张照片清楚的显示,它的屁股上有个碗口粗的伤口,正在化脓,如果不对它进行抢救,它很快就会死亡。情形之下,我们马上上报,之后便上演了著名的拯救大象“平平”的行动。2010-03-10-01

这些亲身经历让我明白,这里的亚洲象并非天生的凶神恶煞,主要的原因可能人们忽视了亚洲象野性的危险性,靠近的距离太近,让它们感觉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而发起的反击。尤其是受伤的或者孤独的亚洲象,对人类本来就高度紧张,其安全距离也会加大,所谓困兽犹斗,就是这个道理。同时,由于猖狂的盗猎行为,枪击和盗猎对亚洲象不断地造成心理和生理伤害,也加大了亚洲象的自我防卫行为。

这里的盗猎者究竟有多猖狂、多凶狠呢?如果林中大象的累累白骨、不断响起的枪声还不足以说明的话,也许我所经历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场景就是个很好的实例了。2009年4月份,我、赵金清以及保护区工作人员车志勇在调查的时候,发现了新鲜的人足迹,我们便顺着足迹进入野牛河,迎面碰上一位盗猎者。这时,盗猎者下意识地就抬起手中的枪准备瞄准,但他发现我们有三个人,随即开始逃跑。我们三人立即追捕,在即将抓到他的那一刻,没想他的枪走火了,幸好没有击中我们!最后他扔掉抢,使用随身携带的砍刀使我们不得近身,最终逃脱了。那一刻,惊魂未定的我终于体会到:面对如此凶残的盗猎者,为什么当地的护林员上山的时候,碰到盗猎者反而不敢执法了。虽然我们的保护机构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驻军、武装巡护等,但是盗猎者也会逐步的掌握巡护的规律,盗猎的行为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2010-03-11-012010-03-11-02

尚勇保护区的盗猎不仅使得亚洲象行为和活动变得异常,同时已经严重的威胁到该地区亚洲象种群的生存。在我们长达7年的调查和野外观察中,发现尚勇保护区内有明显象牙的雄象寥寥无几,几乎消失。同时,盗猎压力可能是导致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活动区域改变和向其他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在尚勇保护区的南部,由于老挝北部的南塔省接壤,森林景观也是相互连通的,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该地区的亚洲象经常往返于中老两国之间,但是近些年,随着老挝一方更为严重的盗猎,象群活动区域逐渐向中国境内退缩,到了最近几年,象群仅仅只在边境线附近转一圈,然后会很快的返回中国一侧。而在尚勇保护区北面,紧靠着勐腊保护区。在70年代,勐腊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已经消失了,但是在2001年的时候,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开始频繁的向东北方向移动,最后通过了东北部大龙哈村的一个南北走向的极为狭长的森林连接带,从此一去不返,定居在勐腊保护区。虽然没有证据证明这种现象与盗猎直接相关,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尚勇东北部和与其相连的勐腊保护区东南部的整体栖息地特征是沟谷雨林和中山常绿阔叶林,那并不是亚洲象最适宜的栖息地。(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

孤独的南滚河白象

普洱亚洲象的困境

“象道”能连通亚洲象的未来么?

作者简介: 冯利民,男,江西瑞昌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在西双版纳从事野生亚洲象和老虎等大型哺乳动物生态学研究。

这十年,我和亚洲象在一起

曹大藩 文/图

前记:2010年7月中旬,以前的一个同事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雨林故事》电子杂志正在做几期有关亚洲象的专题,想让我也写个有关亚洲象的科普文章。考虑再三,决定试试。回过头想想,至2010年4月我与亚洲象的亲密接触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发生了多少事?历经了多少惊险?如果都一一写下来,怕是十天十夜也写不完。于是,我选择其中的一些内容整理了这篇小文章,算是对这十年不平凡经历的一个小小回顾,只希望通过这篇小文章与更多的读者了解亚洲象今天所面临的困惑,分享人与亚洲象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2010-03-16-01

1976年,今普洱市(原思茅市)思茅区的最后三头野生亚洲象被人猎杀;

1992年,一头雄象再次出现在思茅人的口中;

1994年的雨季,一群由5头雌性野象组成的象群在思茅市及其以南区域游移;

1996年,这群象到了当时的思茅市翠云区(现普洱市思茅区)后再也没有离开;

1997年,《思茅年鉴》记载 “野象频频出现在思茅地区”。2010-03-18-01

野生亚洲象的重新出现,给当地人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人们象是过节、赶街一样,纷纷结队坐着手扶拖拉机前往观看“老象”(当地人对亚洲象的称呼),抢着给野象投喂食物,那时人们都把看到亚洲象当成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但是,没有多久,人们就发现:大象的出现不是喜而是灾!象群频繁闯入稻田、果园、竹林,有时甚至“私闯民宅”,毁坏房屋、农用具,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据统计,自1996年至2003年以来,野象平均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60多万。而根据当时政府的财政情况和补偿政策,遭受象损的农户们只能拿到大约相当于实际损失的十分之一的补偿款。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矛盾,人、象之间的冲突开始慢慢加剧。2010-03-19-01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0年4月,我有幸加入了由普洱市林业局(当时的思茅市林业局)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共同合作开展的“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一个陌生且又充满吸引力的神秘动物——亚洲象,从此走进我的视野。

项目办成立后,我们开始走进亚洲象活动的村寨了解情况。当我们进入受到象群频繁光顾的村寨时,才真切的感受到当地村民们面对的是怎样一种状况:象群时常在村子周边的农田中活动,不仅损害庄稼,还影响了村民们正常的生产活动;受损庄稼的补偿太低,有的人家总有几个月粮食不够吃;有时象群会进到村子边缘,村民们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每当我们向村民自我介绍我们是做亚洲象保护工作的时候,在场的人总会将我们团团围住,并不断的质问我们:2010-03-19-02

“大象把我们的庄稼吃了,为什么赔给我们的钱只有这么一点点?”

“你们要保护大象,就把它运到昆明,送到北京去养起来!”

“现在虽然没有枪了,但是要把大象整死我们还是有办法的。但是国家说要保护,我们就保护,为什么我们保护了却没有人来管我们?!”

……

为什么要保护亚洲象?谁来保护它们?怎么来保护它们?这些问题成了缓解人象冲突的关键。一开始,我们尝试对村民们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如亚洲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们国家野生亚洲象非常少,所以要保护它云云。然而,这一方式却激起了村民们更为强烈的反应:“大象少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的是我们的粮食够吃,我们出门做活的时候安全!”“不能因为保护大象,连饭都吃不饱嘛……”。经历了这些周折以后,我们终于明白,如果不从实际生活入手,让村民了解到保护亚洲象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那所有一切都是空谈。

为此,我们避开了亚洲象这个敏感问题,从森林的角度开展讨论。因为在亚洲象活动的村寨周围,森林与农田、村寨紧紧相邻,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都无不与森林紧密相关。2010-03-20-01

由此,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从森林中得到什么?

村民们的回答从建房的木材,获得收入的松脂、菌子,到日常美化庭院的花草,充实餐桌的野菜等,原来他们生活的各方各面都有森林的影子。与当地村民讨论了森林与人类的关系后,我们引入了亚洲象与森林的关系:亚洲象食量巨大,大量地消耗森林中的杂灌木和野草,能够加速森林的再生;亚洲象成群活动,踩踏低地植物变成肥料,使森林土壤肥沃;亚洲象摇动树木,起到传播种子的作用,它们的粪便也能传播种子,这就使得森林生长繁茂。亚洲象对森林有着重要作用,保护亚洲象就意味着保护了森林,我们才能从保护中得到好处。”这样与村民反复的讨论和交流后,慢慢的,他们开始接受了这个观点:亚洲象的保护其实从某些方面来说,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保护好了亚洲象,同时也保护了它们赖以生存的森林;保护好了森林,也就保护了我们的家园。2010-03-20-022010-03-20-03

“为什么要保护亚洲象“的道理说通了,那么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谁来保护它”和“要怎么来保护”。同理,我们仍将这些问题归入到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森林当中,问题便都迎刃而解了。

通过这个案例,也让我这个初涉环保的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生活在最基层的老百姓来说,你和他讲再多再大的道理并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而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所以,环保应从他们最关心的话题入手。

2000年7月,“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正式启动。同时,做为项目主要组成部分的第一批“互助基金”也一并发放到了当地村民手中。

就项目而言,这是一种尝试。尝试将传统的保护由关注动物转变为“保护动物从关注人开始”。无论是为村民提供“互助基金”、进行农村理财培训、邀请农技专家实地传授生产技术,还是在村子里举行“春节联欢”活动、组织项目试点村寨进行生产交流,所有这一切都是从“关注人”入手。正是因为融入了这个“关注人”的理念,在后续的几年时间里,项目得到稳定的发展,并在当地村民口中竖立了良好的口碑,渐渐的,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加入我们的项目小组,村民王增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王增华,思茅区南屏镇整碗办事处石头山村民小组村民,是当时遭受象损最严重的村民之一 。他于1996年承包集体林地种植竹子和菠萝等。1997年竹子刚长起来,波萝也开始结果了,而象损也开始不断发生。刚开始,敲敲打打、烧堆火、扔物等还有效果,但时间一长就没用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收成,王增华最后不惜血本,自费开挖“防象沟”。2000年7月我们的项目启动了,王增华虽然是项目区的农户,但开始他却拒绝参加互助小组,他给我们的理由是“这点钱太少,没有用,而且还麻烦大”。随着项目的推进,王增华转变了当初的想法,多次要求加入互助小组。他后来跟我们说:“800元钱对于我来说做不成什么事,帮不了多大的忙,但最起码是对人的尊重。” 

在之后的几年里,王增华和项目区其他村民一样,信守承诺,在周围村寨违禁开荒难禁止的情况下,项目区村寨没有出现过一例违禁开荒,为保护亚洲象和其栖息地做到了他们应尽的义务。

 2009年,我跟随项目组回到普洱市,这时,普洱市亚洲象的现状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生活在思茅区南屏镇范围的4头雌象已经北上,到云仙乡范围了,最远的时候曾到达思茅区与宁洱县交界的小黑江边。六顺乡在08年后,又先后从西双版纳景讷乡游移过来12头的亚洲象。而澜沧县糯扎渡镇的象群已经增加到13头,常年活动在勐矿村澜沧江沿岸。至此,生活在普洱市范围内的野生亚洲象达到29头!2010-03-21-012010-03-21-02

野象的数量上升了,这是一个好消息。然而让我担忧的是,这29头大象同样要面临诸多生存问题:栖息地慢慢减少,人为活动增多;缺乏野生食物;种群较为单一,缺乏基因交流等。这对于我们的野象保护工作来说,也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作者简介:曹大藩,男,汉族,云南普洱市人,自2000年至今就职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亚洲象保护项目。

我眼中的雨林旗舰——亚洲象

罗爱东 文/图

2010-03-26-01当我看着在小河里无怃无虑嬉水的小象(图一)

2010-03-26-02不禁想到它们妈妈忧郁的神情(图二)

2010-03-27-01当我看着象群在森林中排成一字悠然走过(图三)

2010-03-27-02不禁想到被人们用鞭炮驱赶时,象群在硝烟里哀怨无助的眼神(图四)

……

2010-03-28-01夏日里,河中象群一家尽享清凉(图五)

2010-03-28-02秋日里,它们从山中悄然而至,畅饮硝塘泥水(图六)

2010-03-29-01冬日里,象群举家趟过浅浅小河(图七)

2010-03-29-02春日里,暖暖夕阳下,象群一家静静走近河边人家(图八)

……

让我们同祈祷、同携手,尽已所能,为它们说点、做点什么!

共创人象和谐家园!

作者简介:罗爱东,男,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线工作人员,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二期营员,西双版纳观鸟协会理事,西双版纳摄影家协会会员。

高速公路上,我们狭路相逢

潘文婧 文/图

2010年8月16日,一条新闻吸引了我的眼球:就在前一天,一群野生亚洲象横穿西双版纳勐养保护区内的思小高速公路,引来了众多交警为它们“保驾护航”。看完这条新闻,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好奇和诧异,而是深深的无奈,因为这貌似和谐的人象和睦相处的场景背后,却是亚洲象在人类扩张活动中的节节败退。2010-03-12-01

2010-03-12-02

中国目前的野生亚洲象数量仅有200余头,仅分布在云南省思茅(现更名为“普洱”)市的南屏、糯扎渡,临沧南滚河,以及西双版纳的勐养、尚勇和勐腊。经过多年的毁林、农田开垦、人工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现存的这200余头亚洲象被分割成多个孤立的小种群,其中西双版纳勐养保护区的种群最大。

对于生活在勐养的亚洲象来说,森林的不断减少已经“困扰”了它们几十年,而从2003年开始,它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困扰——一条高速公路从它们活动最频繁的区域经过,将它们栖息的森林硬生生地切断了。从此,在它们家族记忆中流传了N代的迁移路线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是被毁掉的森林,然后是炸开的山、施工时嘈杂而又混乱的工地,最后,一个巨大的“路障”伴随着这些嘈杂和混乱渐渐阻挡在它们不知走了多少次的林间通道上。随着2006年思小高速公路的正式通车,那些来来往往飞驰的车辆和尖锐的喇叭声,更让它们一次次在那原本熟悉的通道上犹豫不决……

由于思小高速公路是穿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特殊走线,在设计时也考虑设置野生动物通道(主要考虑亚洲象的通道),但是由于当时调研不够深入,很多通道都没有建在亚洲象惯用的活动路线上,所以,建成的野生动物通道有一大半成了摆设;而亚洲象又屡屡从没有通道的地方翻越公路路面,使得人与亚洲象的危险“遭遇战”不断发生。

2005年7月到2006年9月,我有幸在西双版纳勐养保护区参与亚洲象的野外研究工作,而我所关注的正是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对勐养保护区亚洲象迁移的影响。每次沿着高速公路寻找亚洲象的活动痕迹我都有新的收获:被象群踩成麻花一样的公路护栏、路面上一条条或清晰或模糊的象足迹链、公路绿化区被象群吃得惨不忍睹的绿化植物……每次我在惊叹亚洲象的运动能力和破坏力的同时,最担忧的是人和象在公路上可能的相遇,这种相遇到底会是什么情形?人和象到底都会面临怎样的危险呢?直到2006年6月,一次亲眼目睹的经历给了我答案。

2006年6月的一天,我和同学正在公路沿线做监测,忽然接到了一个老乡的电话“老象(当地人称亚洲象为‘老象’)就在这公路边呢,像是要过去,你们快来吧!”我们马上赶到了老乡说的位置,果然,一群亚洲象正在公路边的林中活动。这是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由11头象组成的象家族,正停留在它们常用的一条通道上。如果想到达另一侧的森林中,它们就不得不穿过两个障碍,首先是一条大约10米宽的开放式老公路,然后是包括上边坡和护栏实际宽度在内、达到近50米的封闭式的思小高速,这些障碍对这个拥有3、4头小象的象家族来说显然是个很大的挑战。

于是,我们蹲在离象群不到30米的地方静静地观察着它们:采食了一些食物之后,象群逐渐聚拢到一起,小象被长辈们围在中间保护着。一头青年雌象成了开路先锋,正当它要踏上老公路的路面时,一辆重型运输车冲了过去,雌象被激怒了,抬起鼻子吼叫着,连着追赶那辆运输车跑出去7、8米,然后又迅速退回到象群中。这时,象群聚集的更紧了,在确定周围安全之后,迅速把小象夹在队伍中间穿过了老公路的路面,走到了思小高速公路的路基脚下。2010-03-13-01

为了方便观察,我们迅速翻过护栏来到象群正上方的公路路面上等待,同时拦下过往的车辆,避免事故发生。大概又过了十几分钟,象群顺着一个堆积废土形成的缓坡慢慢上到了路面上,并准备横穿公路。当时,围观的人群中,不时有不知亚洲象攻击性之强的人试图走近去看,都被我们拦了回来,因为这种毫无顾忌的接近很可能会将象群惹怒而酿成大祸!象群开始横穿公路了,依旧是成年象保护着的小象,在通过公路中间的绿化隔离带时,成年象用鼻子挽着小象的身子,帮着小家伙儿们翻过栏杆,马上就要到另一边的林子里了,一切似乎都很顺利……突然,一辆车不顾我们的阻拦、大声鸣笛冲了过去,象群瞬间被激怒了!几头成年象耳朵向两侧展开,鼻子和尾巴都高抬起来,调转过头向那辆车和周围的人群大声怒吼,声音震耳欲聋!!!一阵骚乱之后,象群又逐渐平静下来,继续向林中走去,直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2010-03-13-02 2010-03-13-03

尽管这次“遭遇”有惊无险,但是象群受到威胁时与人对峙的紧张气氛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绝大多数人不知道野生亚洲象是行动敏捷而且攻击性很强的,而是错误地认为它们是温柔笨拙的,这种认识上的误差就给人与象的“遭遇”埋下了潜在的危险。一旦过往的车辆或者围观者莽撞地冲进象群的警戒距离,象群很可能以为要受到威胁而发起攻击!而且,就算亚洲象不主动发起攻击,与它那庞大的身躯亲密接触一下也不是一般的车和人所能承受的:某天凌晨,一辆中型货车在大雾弥漫中撞上了一头正在公路上游荡的成年亚洲象,车的前挡风玻璃被撞得粉碎,前脸完全瘪了进去,司机的眼睛被碎玻璃划伤,而被撞的大象却没什么大碍,很快就离开了“肇事现场”。2010-03-14-01 2010-03-14-02

然而,在思小高速公路沿线上还有很多像这样经常有亚洲象穿越的路段。野生动物原本自然的通道被截断,原通道地又没增加新的通道,“横穿路面”便成了亚洲象没选择的选择。如此说来,是人类自己将亚洲象与人类自身的安全都置于危险之中。那么,在中国各地仍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公路、铁路等对野生动物的实际影响应成为设计之初就该考虑的一个重要环保因素,尤其在生态脆弱区和濒危物种活动区域更应如此。唯有这样,诸如“车象相撞”、“藏羚羊被货车撞死”、“野化的普氏野马被车撞死”的惨剧或许就很少甚至不会发生了。2010-03-15-01

作者简介:潘文婧, 女,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硕士,2005年7月至2006年10月在西双版纳从事亚洲象生态学研究。

亚洲象“联姻”的直通路

——生物多样性廊道保护行动计划

付永能 文/图

在许多亚洲象的分布国,当地象群都面临着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的严重威胁。作为中国亚洲象最后绿洲之一,西双版纳也面临同样的威胁:由于大规模开垦经济作物种植园(橡胶),上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西双版纳天然林覆盖剧烈下降(从约60%降至27%);热带森林出现了片断化,致使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分成5个独立片区,严重影响了野象种群的季节性迁徙、觅食、寻偶和遗传基因的交流。2010-03-22-01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纵观全球,抵御破碎化的负面影响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建立生物多样性廊道、提高其生境连通性。如国内四川岷江涪江为解决两地大熊猫相思之苦建了一条直通路;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穿越开辟生命通道;国际上,中美洲生物廊道连接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西新的廊道将连结亚马逊12个自然保护区,1000万公顷的生物多样性廊道包括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森林公园,极大保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2007年开始,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示范项目正式启动了,项目将以八条廊道为对象:勐养至小黑江;小黑江至茶树王河;茶树王河;茶树王河至勐腊;勐腊至尚勇(野象庇护所,这也是与老挝接壤的跨境自然保护区);勐养至勐仑;纳板河至曼稿;曼稿至勐宋。这八条廊道各自连接着保护力度较弱的现有区域,但将建立起东南亚毗邻森林总面积最大的森林区之一。2007-2008年,我有幸以项目管理办公室技术助理身份参与此项目,切身感受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项目本身所带来的潜在希望。2010-03-24-01

2010-03-23-01

项目一开始我们便走进廊道规划建设所涉及的社区进行考察。由于村民基本上是第一次接触到生物廊道的概念,对廊道的总体认识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多数认为作为廊道,一定需要用铁丝网或围墙等与外部进行隔离;后来经过我们的访谈交流、宣传讲解,村民对这一观念有了改变,但仍然普遍认为这仅是一条动物通道,他们觉得在自己的家园附近建廊道,明显就是吸引野生动物尤其是大象过来,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损失;加上以往的补偿标准极低,村民对在这一区域建立生物廊道普遍持反对意见。于是,我们的项目人员召集县市及乡镇干部、村民代表座谈,广泛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村民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工作,大部分村民对这一项目开始持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作为国家的项目,群众应该支持,国家的生物资源应该得到保护,这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事情。但同时也希望在通道建立的同时,国家也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困难,做好相应的扶持工作。

 在前期廊道范围村寨社会经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项目组决定采取促进社区产业结构多元化的策略,从过分依赖种植业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多元化发展,由项目提供村级滚动资金向有意愿的村民发放小额贷款支持其发展有利于廊道保护的多元化产业,如回廊等村寨,农户的借贷发展项目经营良好,所饲养的牲畜都有相当数量的增长;其次通过建设村级苗圃引导村民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如绒毛番龙眼等,督促村民加强了农地改造种植,与此同时我们项目组还聘请廊道范围内村寨里野外经验丰富的村民作为廊道巡护员,对人工促进恢复区域定期进行巡护检查。2010-03-24-02

而对亚洲象往返两个保护区之间的主要通道——天然林区域,项目组便加强这一区域的植被保护工作,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为破坏天然林种植橡胶;同时取缔这一区域内的石场,然后再增植本地树种促进恢复,通过人工种植本地树种和野芭蕉等亚洲象喜爱的食物,确保野象和其它野生动物在这一区域内畅通无阻。

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项目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逐步推进亚洲象生物多样性廊道的全面建设。同时,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示范项目后期将寻求支持,进一步构想大区域生物保护,即跨中国、老挝、越南等国的“绿色大三角”,建立尚勇自然保护区与老挝Nam Ha 和Phou Dene Din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区(NBCA)以及越南Muong Nhe自然保护区间的连通,形成跨境的生物多样性廊道。到那时候,野象将结“国际婚”的梦想似乎不再遥不可及。
小知识: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示范项目介绍

该项目是亚洲开发银行(ADB)大湄公河次区域(GMS)核心环境计划(CEP)生物多样性廊道保护行动计划(BCI)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行动计划于2005年12月由亚洲开发银行批准,并由亚洲开发银行、荷兰和瑞典政府及减贫合作基金共同资助。由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及西双版纳州环境保护局共同组织实施,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州内外政府机构、科研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等参与其中。

项目内容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及可持续发展调查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区划制图;廊道范围标记;关键地点森林自然更新及人工恢复;村级滚动资金的运作管理;廊道森林巡护管理;珍稀、濒危动物监测;制订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法规框架等。

作者简介:付永能,男,云南曲靖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与农村发展等研究工作。

香发公主婻捧欢的故事(傣族)

黄建平 /文

序一

太阳回去了,

带着晚霞一起回去了。

月亮出来了,

领着星星一起出来了。

听吧!

静悄悄的傣家寨子,

默默流淌的罗梭江。

听吧!

傣家伙子一样挺拔健壮的椰子树,

傣家姑娘一样窈窕秀美的槟榔树,

还有庙后面那枝叶繁茂的菩提树,

还有竹楼旁那婀娜多姿的凤尾竹。

听吧!

勤劳勇敢的傣家人,

正直善良的傣家人。

听吧!

热情好客的傣家人,

聪明诚实的傣家人。

听吧!

刚刚醒来的糯嘎兰托,

又在唱那香发公主婻捧欢的故事,

这一个故事啊!

很多年以前就早已传遍了勐巴拉娜西。

可是啊!

每一次唱的啊满面泪流!

每一次听的啊泪流满面!

统统都忘记了,

南班河还在静静地流淌!

 2010-03-30-01

序二

香发公主婻捧欢的故事发生在勐仑。说起勐仑来,还有好多故事不能不提。

几千年前,佛祖帕召传法巡游到勐巴拉娜西(今“西双版纳”)。有一天,佛祖帕召来到一处半山腰的箐沟头。时值正午,佛祖帕召往山下望,看见好多傣家人正在忙忙碌碌地做活计,又苦又累,又饿又渴,可这条箐沟却干巴巴的没有一滴水。见此情此景,佛祖帕召不禁动了慈悲之心,于是就将随身所用的手杖插进箐沟头的泥土里,地里顿时就咕嘟咕嘟地冒出一股汪汪的清泉水。这甜丝丝凉爽爽的清泉水盈满这条箐沟,欢快地奔向南班河。

佛主帕召坐在这箐沟头的一块大石头上,感觉又松软又凉爽,十分舒服。望着山下的坝子(即平地),佛祖帕召就问身边的侍从们:“这个坝子叫什么名字啊?”侍从们回答说:“这个坝子还没有名字呢!”佛祖帕召就高兴地说:“这个柔软舒适的地方今后就叫勐仑吧!”后来,勐仑这个名字就一直流传至今。

走遍勐巴拉娜西,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象勐仑一样神奇美妙的坝子:四周高高的大山团团环绕,山上尽是高大的树木;宽宽敞敞的勐仑坝子,几眼都望不到边,即使骑上最快的骏马,也得跑上好多天;平平坦坦的勐仑坝子,就象平静的湖面,也似召婻(王后)专用的天朝铜镜面;如傣家姑娘一样柔美的南班河,弯弯曲曲地从东北方淌来,曲曲折折地拐向西方,又折折叠叠地往东南方流去,所以勐仑坝子中央就有了三面环水的葫芦岛。2010-03-31-01

2010-03-31-02

南班河岸长满了埋索树(云南石梓,其花是很好的香料),三五成丛,高低错落。每年四月初,埋索树也要迎接桑勘比迈(傣历新年泼水节),洒下无数小黄花,成片成片地铺在树脚下,无比清香诱人。一群群傣家姑娘,怎么捡啊,也捡不完!可傣家的年糕—毫罗索,增色添香全靠它。所以,汉族人就把南班河叫作罗索江,后来才又写成今天的罗梭江。2010-03-32-01

那时,南班河岸曾有一片长年累月冲积而成的沙洲。几百株三个大人都合围不了的埋妞树(攀枝花)就长在这沙洲上,每年二月,这些埋妞树落光叶片,在枝头开出一朵朵拳头大小的鲜艳的红花,象一个个正在燃烧的小火团,又象一个个刚刚点亮的小灯笼,蔚然壮观!每年此时,也会有数千只白鹭鸶飞来游玩嬉戏,寻伴觅食,优美异常,所以,后来汉族人都将这片沙洲叫作千只白鹭鸶之地。

一、        象女出世

泡沫随着浪花漂,傣家人跟着流水走。

南班河岸居住着九个傣族村寨,好像婻吾罗娜(传说中的孔雀公主)的银项链,缀着九颗绿宝石。

话说五百多年前,南班河岸的曼卡寨,寨子里有个寡妇名叫玉扁,年纪轻轻的丈夫就因病去世了,留下她一人,孤苦伶仃无依靠,形单影只淘生活。

有一天,玉扁进山打柴,回来时经过曼低寨旁的一片森林。正值午后,玉扁劳累疲乏,饥渴难耐。正走在林间羊肠小道,玉扁忽然看到地上有一片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大象脚印,每个脚印里几乎都积有残水,多少不一。玉扁此时顾及不了许多,看到一个最大最深的坑道,便放下柴担,趴下地痛快地大喝了一番。随后,玉扁也没有想太多,挑起柴担就回家了。

可是,过了不几天,玉扁却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怀孕了。村里有一位德高望重、见识广博的老人得知此事后说:“玉扁是因为喝了神象王的尿液而怀孕的,吉祥的神象将会因此给全村人带来好运,我们不得歧视玉扁,要好好照顾玉扁,否则,恐怕神象会给全村人带来灾祸啊!”此后,全村人对玉扁关爱有加。

怀胎十月,含辛茹苦,玉扁幸运地生下一个女儿。这个小姑娘生得又白又胖又嫩,黑黑的眼睛,粉粉的小脸,红红的小嘴;最奇怪的是,她才生下来就已长得一头黑油油的长头发。因为没有父爱,玉扁更是加倍地疼爱这个女儿,为她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婻给西,意思就是长发姑娘。

二、        象女寻父

尽管有乡亲们的照顾,玉扁一个女人家,带个娃娃淘生活也不容易。两年后,经好心人撮合,玉扁与南班河下游曼赛村的鳏夫岩温结成一家。于是,玉扁领着女儿婻给西搬迁到曼赛居住。

岩温玉扁成家后,男耕女织,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日子也过得平平安安,踏踏实实。

一年后,玉扁又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叫玉腊。

日子在平静中流逝,玉扁始终如一地疼爱两个女儿,每天除了料理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还忘不了要用事先泡好的淘米水给两个女儿洗头发。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婻给西越长越聪明漂亮,刚刚十四岁的她,好像含苞欲放的金荷花,美丽得连南点阿娜(傣族传说的仙女)都比不上,尤其是那长长的一头秀发,飘散到了脚后跟,人见人爱;十四岁的她,有千瓣莲花一样的美貌,有金马鹿一样的善心;十四岁的她,见过章哈(会唱歌的人)就学会了唱歌讲故事,走过寺庙就学会了傣文念经书;十四岁的她,村村寨寨的姑娘都称她为婻召(公主),村村寨寨的姑娘都推她作奈少(女青年的领头);十四岁的她,美名早已传遍了勐仑坝子。

可是有一天,婻给西终于听到有些姑娘在议论说:“我们美丽的公主啊!只有得妈妈,根本不有得爸爸!”

听鼓能听音。聪明的婻给西哪能不知道,同伴们说的就是她自己。

婻给西连忙跑回家,缠着妈妈问:“别人都有爸爸,单单我为什么没有爸爸?”玉扁知道再也瞒不住了,只好将十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婻给西决心亲自前去森林找爸爸,玉扁慌忙劝阻说:“神象很凶猛,他不会准许外人进他的领地,如果他不认你,就会踩死你,我的宝贝女女儿啊!千万不要去!”

可婻给西主意已定,她不顾妈妈劝阻,第二天一大早,悄悄离开家,前去妈妈当年喝水的那片森林。没有想到,妹妹玉腊也悄悄跟了去。

婻给西姐妹俩,撑起一只独木舟,沿着南班河逆流而上。历经好多天的艰辛旅程,姐妹俩饿了啃一口冷饭团,渴了喝一捧清河水,终于到了南低流进南班河的叉口处,由于南低水势小,箐沟又太窄,无法行船,姐妹俩只得弃舟步行,顺南低逆行,往森林深处走去。2010-03-34-01

婻给西姐妹俩又走了三天三夜,钻过了三片大森林,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终于来到了箐沟头,进入了神象国并见到了神象王。

神象王又高又大又雄壮,好似一座大山屹立在眼前,比召勐(土司)家的楼房还要高;弯弯的象牙比两个大人还要长;四只硕壮的象腿,比大人的腰杆还要粗。象鼻又长又粗,好象椰子树一样。

“爸爸!爸爸!我们是你的女儿啊!” 婻给西赶忙呼唤神象王。

“你们是谁啊?我不认识你们!我只有一个儿子,他是一头小公象啊!”神象王望着婻给西姐妹俩惊奇地说。

情急之下,婻给西将当年妈妈如何在森林中喝水,如何怀孕再到她们如何来这寻爸爸的经历全都告诉了神象王。

“那我要考验你们,你们坐在我的象牙上,我绕这片森林走一圈,如果不掉下来,就是我真正的女儿!”神象王一边说,一边跪下身子。

婻给西姐妹俩爬上神象王头,分别坐在两根象牙上,都紧紧地抱住了象牙。

神象王站起身,绕森林狂奔,还不停地摇头、甩鼻子甚至蹬腿。神象王跑完一圈,婻给西还稳稳当当地坐在象牙上,而妹妹玉腊却早已摔到草丛里。

“你果真是我的女儿啊!而她决不是我的女儿!我不能让任何生人活在我的象国里!我要踩碎她。”神象王用鼻子指着玉腊对婻给西说。

婻给西急忙向神象王说明实情,告之玉腊是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妹妹,求神象王饶恕她。神象王得女心喜,便饶恕了玉腊,并派自己的儿子背着玉腊送到南低与南班河交叉口处。玉腊只好自己坐上独木舟,顺流而下,返回了曼赛村。

神象王马上对众象说:“我的女儿回来看我,我真的是太高兴啦!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有这么漂亮的一个女儿呀!”

神象王接着吩咐众象说:“你们快去象牙冢,搬些象牙来,为我的女儿建个最精巧最好住的象牙房!以后啊!你们要好好供养我的女儿,尤其要帮她好好保养这世界上最美的长头发!”

从那以后,婻给西舒舒服服地住在象牙房里,每天,众象都尽心尽力地服侍婻给西,天天泡好淘米水,隔天为她淋长发;常常采来浓香的埋码果(大花黄栀子),捣碎泡水为她洗长发;常常采来香花糯呆亨(黄姜花)、糯沾巴(缅桂花)、香梗花(香露兜),插进她的长发做头饰;常常采来清香的埋中(黄樟)枝叶、哥纳杀板莴(依兰香)鲜花和广哥草(毛罗勒),给她浸水泡澡洗身子;常常采来馨香的西谢(儿茶)、麻凉布(茴香砂仁)、瓮草(糯米香茶)、吉龙草,泡成香茶供她爽快畅饮;常常采来香料香菜麻罕(香籽含笑)、色海(香茅草)、费草(香蓼)、赛港(染饭菜)、辛将(香姜)、沙海藤(木姜子)、帕科(毕拨菜)、帕共(树头菜)、埋秀(粉花羊蹄甲)、帕皮梦芒(野芫荽)、埋索花(云南石梓)、哄摩冷(水薄荷),做成美味佳肴,供她细细品尝;常常采来香甜的野果木金(山李子)、玛金(油瓜)、玛咕(九翅砂仁)、嘎里罗(槟榔青)、玛盖吞(野荔枝)、玛糯(羊奶果)、木弄木胡(糯米果)、木胡爱(木奶果)、木罕(木瓜榕)等供她慢慢享用。

就这样,在神象王和大森林的双重恩泽中,婻给西在神象国里愉快幸福地生活了整整三年。她那头长发,益加无比修长秀美,浓香醉人。

三、        少女思春初遇魔

开放的糯沾巴(缅桂花)花啊!不能不让她散出芳香;熟透的金芒果啊!不能不让她随风掉落。十八岁的婻给西啊!早想拥有自己的爱情。2010-03-36-01

有一天,婻给西在一张光洁的构皮棉纸上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金凤凰,又在凤凰双翅周围写满缠绵悱恻、情意绵绵的散烘(凤凰情书),还在末尾写上自己所处的位置、住址、来访路线等等,然后将这一张塞满相思的心爱宝贝,装在一个精美无比的埋中(黄樟)香木制作的小木箱里。最后,她将这个小木箱放入南低里,让它顺水往下漂。

望着缓缓漂远的小木箱,婻给西默默地向天神帕雅英祈祷:如果哪位艾冒(小伙子)有福气拿到这个小木箱,读懂了我写的散烘,来到神象国里找到我,我就诚心实意地嫁给他,跟他一辈子,无论他是权贵还是贫民,无论他是健康还是残疾,饥不逃走,饿不分离,下雨同打一把伞,打雷同躲一座房,落在水里同为鱼,落在田里同为谷。

话说在南低下游,曾经有个名叫曼配的村寨,住着一个魔鬼,他对婻给西的美貌早已垂涎三尺,他日思夜想,时时刻刻都想着要如何得到婻给西。

婻给西的小木箱顺水漂到曼配时,魔鬼早就在岸边候着了,一心想要捞取它。可是,魔鬼没有足够的福份,没有合适的机缘,尽管他钻进水里,使出浑身本领,却怎么也抓不住小木箱。魔鬼眼睁睁地望着小木箱向下漂远了,他就狠狠地发了一个毒誓:我不能让任何人得到婻给西,除非我死;无论谁有福份得到这个小木箱,只要他来找婻给西,我就要紧紧缠住他不放!

四、        王子寻美又遇魔

    花开两枝,话分两头。南班河环绕的葫芦岛西部,本是一大片平地,可中央却突兀地隆起一座小山包。这个方圆仅约一公里的小山上,林木丰茂,古树参天,藤萝飞舞,花草无数,泉水叮咚,鸟兽栖息,自然环境十分优美。

原来勐仑召勐住的城子,就建立在这个小山包的西北方脚下。据传说,每隔五百年这个小山包上就会出现一对凤凰,盘旋翩跹,舞姿极美,轻展歌喉,婉转百折。勐仑召勐因此认为,这个小山包是风水最好的宝地,是最吉祥幸运的福地,于是就在这个小山包上建立了一座寺庙,并命名为章烘。后来,勐仑召勐还让自己的儿子即小王子在这座寺庙里出家修行,直到成年后才还俗,并给他起名字叫作:召迈糯章烘。

后来,勐仑召勐手下的百姓人口增多,葫芦岛上没有充足的田地,而且百姓又在南班河西岸的对面开垦了大量田地,每天往返河两岸,进行耕作十分不便。所以,勐仑召勐就带领手下的百姓迁到南班河西岸,重新建立了城子,直到今天,城子仍在南班河西岸。

路回正途,书归正传。

召迈糯章烘王子十八岁那年,不仅长得高大英俊,风流倜傥,而且学识渊博,文武双全。勐仑召勐打算为他选取一位理想的妻子,就在桑勘比迈那几天,他号令全勐所有傣家姑娘都好好收拾打扮一番来参加赶摆,以供王子选择。可召迈糯章烘王子走进赶摆场,看了几千位年轻漂亮的傣家姑娘,完全没有一点点心动的感觉。

却说有一天,婻给西的小木箱顺水漂到了城子脚下的南班河里,只在一处大湾潭打转,却不再向下漂了。当时,在这个大湾潭附近洗衣洗澡,网鱼戏水的人,男女老少足有几百人,人人都看见了这个精美的小木箱,都想方设法得到它,有的划船进去捞取,有的游水过去抢夺,有的撒开鱼网想罩住它,可是,谁也碰不到那个小木箱——小木箱只在大湾潭里打转,似乎在故意逗引人。

召迈糯章烘王子得知此事后,心头一振,立马飞跑到大湾潭边。召迈糯章烘王子脱去上衣,迅速游进大湾潭,轻轻地就将那小木箱搂在了自己的怀里,又游了出来。

召迈糯章烘王子对婻给西的品行与美貌,早有耳闻,可好几年都没有见过她。这次细细地读了婻给西的散烘,不禁心动万分,深深地爱上了婻给西,就象蜜蜂王爱上了梭腊批(假鹰爪,花香且蜜多)花,就象四月的旱田爱上了八月的雨水。

召迈糯章烘王子背上心爱的叮琴,挎上父王传给的象牙宝刀,独自踏上了寻找婻给西的征途。魔鬼对这一切,早已一清二楚。当王子来到曼配时,魔鬼变成了婻给西模样,拦住逆流而来的召迈糯章烘,说:“我就是你要找的长发姑娘婻给西,你不要再往上走了,前面已经没有人家了,路也没有了,前面只有野鬼和猛兽,你再往前去,一定会白拉拉地把性命葬送掉!”

召迈糯章烘王子心里早已牢牢记住了寻找婻给西的路线,听魔鬼这么一说,心头一怔,感觉不对劲,就说:“你根本不是我要找的那个婻给西,神象国也根本就不在这里。”说完就抽出宝刀,魔鬼害怕宝刀,就化作一条黑鱼,瞬时之间就钻进深深的水里去了。2010-03-37-01

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召迈糯章烘王子终于来到神象国,见到了心慕已久的婻给西。

那是一个彩霞满天的傍晚,温柔的阳光洒落在南低水面,美过巴东玛公主的婻给西正在搓洗她那长长的黑黑的秀发;赛过叭荫(美男子)的召迈糯章烘王子,吹响他心爱的叮琴,悠扬的琴声立时塞满了山谷,醉倒了树上的小鸟,河里的鱼儿。召迈糯章烘王子遇上长头发的姑娘婻给西啊!就象金马鹿遇上了金孔雀,就象宝石遇上了珍珠,就象金团遇上了银线,就象蝴蝶遇上了鲜花!英俊的召迈糯章烘王子和长头发的姑娘婻给西啊!贴心的情话怎么说也说不完,无论多少个白天,多少个夜晚!他们的爱情啊!落在水里也冲不走,丢在火里也烧不化!

婻给西带着召迈糯章烘王子回到自己的象牙房,将迈糯章烘王子藏在房里,两人悄悄地共同生活了两年,一直没有让神象王发现。(未完,待续)

作者申明:此文由本人根据勐仑地区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经康郎洪(傣)、岩坎拉(傣)、岩罕仑(傣)等口述加工编写而成,文中所叙与真实历史并不相符,特此申明。

僵尸蚂蚁

刘光裕 /文

九月,北国的空气中泛着微微凉意,满原野都是枯萎的玉米杆,波士顿远处街头,落日的余晖照在老梧桐树上,金黄的叶子更显秋意浓稠。哈佛大学的David P. Hughes博士这时却无暇欣赏如此美景,他带领学生来到泰国南部的热带雨林,开始研究1992年Joseph Bequaert提到的“僵尸蚂蚁”的奇异故事:木蚁在死之前会紧紧的咬住叶子,然后从其头部会长出棕红色的真菌。

2010-03-42-01

在光线幽暗的森林底层,David P. Hughes幸运地拍摄到了“真菌长在蚂蚁上”的照片(如图1)——这是一种真菌(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寄生在一种名叫木蚁(Camponotus leonardi,科学名称叫来氏弓背蚁,幸运的话你可能在西双版纳看到它。)的蚂蚁身上,这种寄生的形式与冬虫夏草颇为相似,只是冬虫夏草是真菌长在蛾子幼虫身上。

那么,为什么科学家会把真菌寄生蚂蚁称为“僵尸蚂蚁”呢? 原来这“僵尸”与蚂蚁的奇特行为有关,且听我慢慢道来。

蚂蚁是社会性昆虫。一个中等大小的蚁群中,蚂蚁个体数通常能达到数万只,而且共同居住在一个巢内。假如你是病菌,你会选择寄生谁呢?当然是这些群居的家伙。只要你成功感染或寄生了一个蚂蚁,等它回到巢内,就很容易传染给其它个体,这样对病菌传播非常有利,显著提高其适合度。假如你是蚂蚁,你会怎么做呢? 首先是要把巢建在远离病菌的地方;其次就是搞好内部卫生;再次是让专人负责守门,得病者一律不准归家,并将其赶出家门,滚得越远越好,以免传染给家人。

自然界可没这么简单,蚂蚁要出去找食,还要防备其它动物的取食,千防万防,有些蚂蚁总难免被真菌感染。而真菌即便是成功寄生在蚂蚁身上,具备了生长的营养条件,它也要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茁壮成长,这样专守家门的蚂蚁,也不能立即发现病情。因此,蚁群中“僵尸蚂蚁”案时常发生。“僵尸蚂蚁”案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首先我们得了解蚂蚁和“真菌”的分布情况。2010-03-43-01

David P. Hughes和他的学生们通过对森林中木蚁和真菌的调查发现,在森林内的任何高度都可以发现木蚁,却只能在距离地表约25 厘米处发现真菌寄生木蚁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25 厘米何以如此精确呢?原来,木蚁常在树冠层活动,并将巢建在很高的树冠之上(蚂蚁的空间分布如图2橘红色所示),它们在离开巢穴之后,通常会沿着树干来到地面上,然后再爬上另一棵树(如图2黑色线条所示)。 一旦到地面活动的蚂蚁感染了真菌,蚂蚁就会爬到距离地表约25厘米处,找到一个合适的叶子,用强有力的双锷咬住叶脉而死去(图3 D)。2-3天之后,真菌便开始在蚂蚁体内生长,白色的菌丝会从蚂蚁的关节处长出来进一步和叶表面结合,加固蚂蚁和叶子间的连接,防止蚂蚁从叶子背面脱落(图3 A B)。一个星期之后,棕红色的基座从蚂蚁头部下方长出(图3 C),“结出”棕红色的孢子囊(如图1)。这就是“僵尸蚂蚁”的由来。2010-03-44-01

木蚁在感染真菌之后,为什么会乖乖的爬到地表25 cm高处,并紧紧咬住叶子背面的叶脉呢?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在泰国热带的森林中,随着高度增加,空气湿度会降低,而温度则升高。原来在离地表30cm的高处是湿度最大、温度则相对最凉爽的地方(生态学家称之为“微环境”),这种真菌只有在此微环境之下才能生长出孢子来。科学家还发现,大多数感染真菌的蚂蚁都会朝着西北方向咬住叶脉,如今的推测是,朝着西北方向咬住的蚂蚁,风会将孢子传到更远的地方,但这一猜测目前还未得到证实。

“僵尸蚂蚁”案中,真菌通过寄生得到好处,蚂蚁受到伤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真菌称为寄生生物,蚂蚁称为寄主。通过寄生,一个物种可以改变另一个物种的行为,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适合度),更加适应自然环境。想想看,被真菌寄生之后蚂蚁,会跑到地面,咬住叶脉,这种行为已近超出了寄生生物自生的生物特征(表型),所以科学家发明了一个新词,延伸的表型(The Extended Phenotype),来描述这种关系,以增加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

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控制了僵尸蚂蚁呢?David P. Hughes博士猜测可能是真菌菌丝感染蚂蚁之后,分泌一种碱性化学物质,控制蚂蚁的神经系统。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分析出这种化学物质。他想也许通过对这种寄生关系的研究,可以控制大规模入侵美国的火蚁,以造福人类。

除此以外,David P. Hughes博士通过与英国古生物学家Paul Kenrick合作,很幸运的在一片叶子化石上发现了蚂蚁撕咬叶脉的痕迹(如图4)。这个叶子化石出自德国,已近有4500万年的历史,叶脉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咬的痕迹,表明僵尸蚂蚁早在4500万年前的侏罗纪就已经存在了。2010-03-45-01

事实上,热带雨林中,蚂蚁的数量惊人,占到了所有昆虫种类的70%。在自然的进化史中,很多生物都会进化出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利用蚂蚁,真菌感染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比如2008年,热带生物学家Steve Yanoviak同样在《美国博物学家》发表文章,告诉世人他发现了一种奇怪的僵尸蚂蚁:一种生活在中美洲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滑翔蚁(Cephalotes atratus)被一种线性寄生虫(Yrmeconema neotropicum)感染后,其尾部会变得又红又大,看起来就像一颗熟透的浆果,从而成为喜食浆果的小鸟的捕食对象。小鸟将这种蚂蚁吞下肚后,此类寄生虫的虫卵会随着鸟儿的粪便传播开来(图5)。2010-03-46-01

模拟水果的蚂蚁是否也受到寄生生物化学控制,还是有部分寄生生物的基因被整合到寄主的基因里面,现在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过通过对寄生关系的探究,从遗传、行为和生化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这一生命系统。当然,这些故事则另当别论了。

作者简介:刘光裕,男,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教育研究。

注释:
David P. Hughes于剑桥大学获得昆虫学博士学位,现在是哈佛大学的副教授。本文即根据David P. Hughes发表的论文编译而来,所有的图片都来自David P. Hughes教授的相关文章,略作修改。
David P. Hughes博士主页:http://ento.psu.edu/directory/dhughes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SB, Gerritsma S, Yusah KM, Mayntz D, et al. 2009. The Life of a Dead  Ant: The Expression of an Adaptive Extended Phenotype.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74 (3).(doi:10.1086/603640)
2. Kate Larkin. Attack of the ancient “zombie”ants.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17 August 2010. (doi:10.1038/news.2010.415)
3. Marcia Stone .The Secret Lives of Thai Fungi Revealed. Bioscience, Posted online on November 6, 2009.(doi:10.1525/bio.2009.59.10.20)
4. Hughes DP, Kronauer DJC and Boomsma JJ. 2008. Extended Phenotype: Nematodes turn ants into bird-dispersed fruits. Current Biology,18: R294–R295.
5. Hughes DP, Wappler T and Labandeira CC. 2010. Ancient death-grip leaf scars reveal ant–fungal parasitism. Biology Letter,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10.1098/rsbl.2010.0521)
6. Pontoppidan MB, Himaman W, Hywel-Jones NL, Boomsma JJ, Hughes DP. 2009. Graveyards on the Mov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ead Ophiocordyceps-Infected Ants. PLosS ONE, 4 (3): (doi:10:1371/journal.pone.0004835)
7. Yanoviak SP, Dudley R, and Kaspari M. 2005. Directed aerial descent in canopy ants.Nature, 433: 624–626.

蒜香藤的访客

姜虹 文/图

蒜香藤(Pseudocalymma alliaceum),带着蒜香的藤本植物,绿色的叶和紫红的花在撕碎或搓揉后会散发出浓浓的蒜香味。每年的8月至12月,蒜香藤的花总是一簇簇同时盛开,给整丛植株穿上紫红的华丽外衣,但这件漂亮的衣服会在一两天后随着花儿的同时凋谢而褪去了。等过上二十多天或一个月的光景,花儿们又会这样一批一批地同时登场,再同时谢幕。2010-03-47-01

每次短暂的华丽绽放和花叶特有的蒜香总会为蒜香藤招来各方的客人,瞧:2010-03-48-01

2010-03-48-02

这一雄(上图)一雌(下图)两只金裳凤蝶(Troides aeacus)(雌性蝶比雄性蝶的黄色后翅多一排黑斑),在花丛中欢畅地舞动着双翅,各自采蜜忙得正欢,已经没有闲暇去谈恋爱了。看见它们头部伸向花儿的长长的“触角”没?这与头顶那对触角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其实这是蝴蝶的“嘴”,专业叫法为“虹吸式口器”,蝴蝶就是靠这长长的“吸管”伸到花的内部吸取花蜜的,不劳作的时候就会像钟表发条那样卷起来。2010-03-49-01

还有这只无尾的雄性多型蓝凤蝶(Papilio memnon)一头扎进花里,忙得正欢呢。2010-03-49-02

这只袖弄蝶(Notocrypta sp.)在叶子上休息正酣呢,还有这只长腹灰蝶(Zizula Hylax),也沉浸在蒜香中,迟迟不肯离开这华丽的花“衣裳”。2010-03-49-03

2010-03-50-01

这只木蜂(Xylocopa spp.)个头较大,一看就是个凶悍的主儿,事实上它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盗”。瞧它总是用它尖锐的喙在花蜜附近的花管外面啄一个洞,吸完花蜜后再换一朵继续盗蜜,被它拜访过的花儿全都留下了纺锤形的洞,并且很快就凋谢了。2010-03-50-02

2010-03-51-01

这是另外一种木蜂(Xylocopa spp.),个头稍小,毛茸茸的背上沾满了花粉,正一头扎进花朵里面美美地享受花蜜呢。

……

蒜香藤的这些访客,哪些是友善的传粉者?哪些是讨厌的盗蜜者?哪些又是匆匆过客?有的也许一看便知晓,有的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顺便说一句,还有一位被这些有趣的虫儿吸引来的访客,悄悄地记录下了这一幕幕。

六年环保路,路路艰辛

刘思宇 /文

12岁的时候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我的家乡》成为铅字,用我最纯真的笔调描写了我美丽的家乡。人们常说文章虚构的成分多,而我的文字里我的言语间,却无法找到这样虚构的机会。因为西双版纳的美是超越了一切语言的,在浮华之间早已归为淡淡的真实。

当真实在我无法容忍的现实面前,我心中的美在瞬间被击破的时候,我,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开始关注西双版纳的环境保护。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开始积极动员身边的同学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从使用节能灯具到义务上街清扫,从发放传单到讲座培训。在别人眼中,一个似乎本不该我去做的,我去做了。只有一个解释:我有责任,有义务。2010-03-55-01

从改变自己到影响别人,这条漫长的环保路上,我在艰难中开始自己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没有人会去关心一个“热心环保”的学生。“你能做什么?”常常成为那些大人拒绝我的理由。这个疑问也是我开展六年环保宣传教育的动力,我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内心问自己这样的一句话,“我能做什么?”。我可以说:“我原本什么都不用做的,可是今天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巨大矛盾赋予了我坚持环境教育的责任。”所有的媒体记者也都会向我发出这样一个疑问:“作为一个学生,你为什么要去做公益事业?”其实,这样的一个疑问是在一种病态的前提下提出的。如果没有污染、没有破坏、没有滥砍滥伐、没有猎杀,在一个和谐的自然中,我不过是这个生物链上最普通的一环。但是,现实的发展打乱了我们的自然平衡。一系列诸如气候变化之类的环境问题真真实实的摆在了始作俑者的人类面前,直接影响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回到那个问题,我会解释,“你的问题正是我的回答。正是因为今天的人类还把这样一个应该纳入日常生活的环境保护内容当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的时候,我开始了最普通的保护环境、保护自己的行动”。

记得6年前,第一次得到政府部门的许可,我获得一部分宣传资料用于环保宣传。在那个漆黑的储藏仓库里,一摞摞海报、一捆捆折页、一本本专业知识宣教书,我好像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光亮。这就如同一个集邮者收藏到一枚至爱的邮票一般欣喜。在欣喜中我没有顾及被海报和折页划得条条血纹的手、没有去管那被划破的脖颈,任汗液浸入,那种刺痛,陪伴着我走了几里地回到宿舍。当放下所有资料的那一霎那,我就站在宿舍的落地镜前。一个头发散乱、满头大汗的形象,在我白净衣服粘了几朵红艳艳的“梅花”的衬托下,我禁不住大声哭出来。这是我环保路上第一次承受这样的委屈。因为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帮忙、没有人安抚。我开始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 

我没有给自己一个解释,只是跑到窗前,看着远处的荒山。我知道,这就是我走下去的理由。因为那之前,有一片绿之美曾经给了我灵感、给了我抚慰。

然而,这样的开始是艰辛的,物质上的匮乏不仅仅在于材料,还有对于这个社会来说最现实的金钱。父母在一个效益不好的糖厂工作,每月工资只有三四百块钱。而我,每个月却需要将近七八百的生活费,其中大部分都是为我的环保活动准备的运行资金。当时,我要针对西双版纳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制定不同的项目活动,最艰苦的时候,因为活动经费不够,为了节省,我每天的餐食几乎就是两个玉米。

后来,我慢慢有一些稿费和奖金,也都投入到我的活动中。我的同学和朋友都说我很傻,费力不讨好,还要拿那么多钱出去。每当此时,最善言谈的我不会解释,因为我的行动已经解释了,最后取得的社会影响和目标人群的认可就是我最好的解释。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我们面向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以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和环境道德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以参与学习实践为重点的EIC教育模式(Using the Environment as an Integrating Context, EIC,即以学习者为中心,整合相关背景和知识结构的环境教育资源,加强环境教育的针对性),以“理论和实践双向互动”的环境教育参与式工作坊,运用“同伴教育”,用参与式方法培训学生环保教育绿色骨干力量,立足西双版纳,面向云南省甚至向整个西南地区扩展;此外,我们还联合地区环保局、林业局、环保NGO组织等环保机构,建立专业环保教育“绿色基地”,致力于提高地区人民的环保意识,促进“环保”行动的真正落实。

生动的培训远比枯燥的讲座更具效果。所以,每次培训活动,我都努力设想新的花样和游戏。我们的环境教育活动不会刻意强调规模效应,我常常将20人分成四个小组,用简单有趣的互动交流代替传统的宣传形式如贴海报、发传单、开展讲座等,“理念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受众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掌握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

在任何一次活动中,我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讲师的角度,因为参与式方法培训的精华在于每一个人的平等参与性。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都展现,这才摆脱了传统讲座乏味的束缚,这才让我们的活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愿参与者。最终,我和受教育者都成为了一条环保战线的战友,一同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当环保教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时,我乐此不彼地到西双版纳各个少数民族村寨开展节能环保宣传,免费向少数民族派发并安装节能灯泡。我也因此和这里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老乡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的活动持续到了夜里,少数民族同胞们会热心地要我们在家里住下,和他们一起吃家常便饭。当我们要离开时,还让我们带些家中腌制的食物回去。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让我们感觉很温暖。这也是我继续走下去的理由和动力,因为我感觉我的付出有价值。2010-03-56-01

每一次培训活动总是在激情中归于平淡,但因为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我也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认可,一个个环保大奖,一次次媒体采访……当然我也不认为这是值得炫耀的荣誉,因为每一次的高度认可,我都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必须在大众的眼光下做得更好。也有人曾经认为我很物质,我做环保就是为了荣誉。要知道,我不会向任何人去解释这样做的理由,因为没有必要。我不可能为了名利去违背自己的原则,一个真正的环保者有自己的原则操守,有自己坚定的精神底线,在这条艰辛的环保路上我走得比别人坦荡。同时,我需要激励,因为这样我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调动更多的人参与,从而更好的开展环境教育活动。2010-03-58-01

不管怎样,六年过去了,我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人了。今天,我会代表中国在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我也参与了重要的国际青年环境宣言的起草。今天,我正走在我的环保路上,有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我告诉自己:作为一个青年,要有敢用青春换春天,敢用生命换命运的勇气。社会的春天,地球的命运,需要我们青年来创造!

作者简介:
      刘思宇,男,湖南祁东人,1991年出生于西双版纳黎明农场,现就读山东工商学院,高中时代便开展以环保、保护野生动物、禁毒防艾、扶贫、爱老和助残等为主题的项目活动,荣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青少年爱心大使”、“全球绿色少年服务奖银奖”等众多名誉称号及奖项。

亦邪亦正的寄生植物 — 菟丝子

张媛 /文 赵江波 /摄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叫做寄生。寄生现象在自然界非常普遍,比如:动物和人类会被蛔虫、血吸虫、虱、螨等寄生动物寄生于体表或体内;一些寄生蜂等小昆虫也常生活于植物的茎、叶、花等组织中;也存在一种植物寄生另一种植物的现象,其中菟丝子就是一种被大家熟知的寄生植物。2010-03-52-01

菟丝子是一种生理构造特别的寄生植物,它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这种植物利用爬藤状构造攀附在其它植物上,并且从接触寄主的部位伸出尖刺,戳入寄主植物的表皮直达韧皮部,吸取养分和水分以维持生计。菟丝子是致命的依赖者,它常导致寄主植物逐渐枯竭甚至死亡,因此被视为是植物界的“寄生虫”或“吸血鬼”。

野外见到的菟丝子呈金黄色丝条,无根、无叶,通常缠绕、悬挂于其它植物的茎杆、树冠上,因此菟丝子也被形象地称为黄鳝藤、无根藤。菟丝子是一种善于“破门而入”的恶性杂草,它喜欢寄生在荨麻、大豆、棉花一类的农作物上,还善于寄生于荔枝、柑桔、茶、油茶、油桐、杨柳等多种果树和林木上,寄生范围十分广泛。菟丝子偏爱阳光充足的开阔环境,凡街边的行道树、公园里的绿化树、住家的绿篱、田间低矮的农作物等都是菟丝子理想的寄生环境。菟丝子有成片群居的特性,故在野外极易辨识。

传说菟丝子被折断的藤子粘到那里就长到那里,野外也常见一些被折断的菟丝子藤成功地进行繁殖。由于菟丝子营养繁殖特别厉害,又常不见根,也难发现花,因此,人们一般认为菟丝子就只进行营养繁殖。其实不然。菟丝子依赖寄主植物的营养旺盛地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它就能像其它植物一样开花结果。菟丝子的花较小,在金黄色菟丝的映衬下很不起眼,只有用心去观察,才会发现它长着漂亮的小花。粉白色的小花经过自然授粉,结出大量种子,一株菟丝子,大约可以结出3万颗种子,可见菟丝子繁殖种子的能力是异常惊人的。到了春天,菟丝子自然落地的种子萌发,当幼苗长至6~10厘米时,其顶端开始寻找寄主,当接触到寄主后,约经l0~24小时便左旋缠绕于寄主植物上,形似飞舞的小蛇。此时,菟丝子的接触点膨大,形成似“牙齿”状的结构,“咬”住寄主植物,进而吸取寄主汁液,用于自身繁衍。如果温度、湿度适宜,光照充足,养料供应丰富,菟丝子生长十分迅速,平均每天可生长8~10 厘米!2010-03-54-01

2010-03-53-01

菟丝子就像可怕的“吸血鬼”一样吸取着寄主植物的营养,新生的茎不断分枝伸长形成新的吸根,并向四周不断扩大蔓延,严重时覆盖整个树冠,形似“狮子头”。被菟丝子寄生的植株,光合作用会受到影响,导致营养不良,致使叶片黄化、脱落,有的被寄生的果树不能生长和开花结果,甚至造成枝梢和整株的逐渐凋萎凋亡,成为菟丝子的牺牲品。

菟丝子超强的繁殖能力以及寄生能力已经对农业生产和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例如在云南昆明、临沧、马关等地区,菟丝子的蔓延影响了一些街道和小区的美观,也严重威胁了绿化树种的生长;在四川遂宁市,市城区街道、公园以及附近各县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菟丝子的危害,菟丝子的蔓延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市政府还下达了号召全市人民一起清除菟丝子的紧急通知;在甘肃省古浪县,菟丝子对当地主要油料作物亚麻的寄生,已经严重危害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给农户带来了很大损失。现在人们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防治菟丝子,例如对于受害严重的地块,每年进行深翻,让其种子不易出土;一旦发现菟丝子,就利用农药进行喷洒,或者将其连同寄主受害部位一起焚烧消除。

防治菟丝子的危害势在必行,但能否把这一恶性杂草变废为宝呢?查阅我国利用菟丝子的历史,发现菟丝子还是一味重要的中药用材。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书中对菟丝子的描述是:“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久服明目,轻身延年”。明代的著名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疏》中也记载了菟丝子的药用功效,书中写道“五味之中,惟辛通四气,复兼四味,《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菟丝子之属是也,与辛香燥热之辛,迥乎不同矣,学者不以辞害义可也”。说明古人在很早之前就认识到了菟丝子的药效,将其作为中药使用已有悠久的历史。现代医学研究也显示,菟丝子含有皮素、胆 醇、皂 类、淀粉等物质,临床上利用菟丝子和当归为主方,在治疗不孕不育症上取得了较好疗效;菟丝子还具有滋补肝肾、安胎、明目、止泻、治疗腰膝酸软、脾肾虚泻等功效;此外还可泡茶、煎汤、浸酒、煮粥、入菜肴等,具有较高的食疗价值。我国菟丝子有十余种,目前南方菟丝子已成为国内商品药材的主要品种,一些地区还将菟丝子作为药材大量地栽培、种植。

除了药用价值外,菟丝子还有一个有待被发掘的潜在价值,那就是利用菟丝子进行生物防治。我们知道,利用农药或者除草剂来治理入侵植物会带来很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利用菟丝子来寄生那些危害巨大的入侵植物却是一种绿色的生物防治手段。目前,已经有一些生物学家开始对菟丝子的生物防治作用进行探索,例如利用菟丝子来防治外来入侵种薇甘菊,结果发现,菟丝子寄生可以严重影响薇甘菊茎叶生长及开花结实,可望从根本上解决薇甘菊危害。

总之,在评论菟丝子时,我们不应只将其归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吸血鬼”,辩证地看,它其实集正义与邪恶于一身。正所谓“瑕不掩瑜”,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菟丝子的特性,就能有效地“用其长而避其短”,为我们人类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张媛,女,贵州兴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进化生态学研究。